古代水景建设对现代景观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04-23 13:46: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祝新华 | 责任编辑:赵茜引言: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五要素之一,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中,水和山是同样重要的。水是变化较大的设计因素,它能形成不同的形态,如平展如镜的小水池、流动的跌水和溪涧。水除了能作为景观中的纯建造因素外,还能有许多实用功能,如使空气凉爽,降低噪音,灌溉土地,还能提供造景的手段。自然界的水千姿百态,其风韵、气势及音响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游览者无穷的遐想,也是人们据以创作的源泉。因此,水是园林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论是皇家御苑的沧海湖泊,还是民间园林的一池一泓,都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自然风貌,饱含着诗情画意。《园冶》中云:“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徵大观也。”说明水与建筑、植物等因素相互融合,相互呼应,形成可游可赏的园景。
一、古代水景理水的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是以少量的水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潭、瀑、池塘之类,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各类水的形态的表现,不在于绝对体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真实;各类水的形态特征的刻画,主要在于水体源流、水情的动静和水面的聚分符合自然规律。古代水景可分为动态水景与静态水景两种形式。
(1)静态水景
对于中、小型庭院,多采用静态水景,即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和内聚的格局。特别是小园,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常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幽静和开朗的感觉。至于水池本身,除少数呈规则的矩形,一般均取自由曲折的形状,并以山石驳岸,以期赋予自然情趣,如苏州畅园、网师园、鹤园和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等。采用集中用水的园林一般不会在水面上修葺岛、桥梁来分隔水面。驳岸多采用石条、块石或片石堆砌成整齐的形式,很少用山石修饰。水中种植荷花、睡莲等观赏植物或放养观赏鱼类,再现林野荷塘、鱼池的景色。如苏州网师园内池水集中,池岸廊榭都较为低矮,给人以开朗的感觉,亭、廊、轩、榭绕其周围布置,山石花木沿池周围安排,但池面却无任何种植,使其成为一面明镜,映照着天光云影。在网师园中,造园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尺度设计手法,使人感到空间的广阔。园中水池面积不大,但水面相对集中,于池的东南、西北收成两条小溪,这小溪展示了池水的来龙去脉,同时在涓涓细流上又架起尺度极小的布景式小桥,反衬出池水的空阔。
(2)动态水景
动态水景则包括河流、溪涧、泉源、瀑布等。在园林中,河流溪流都是可长可短,可直可弯,水面时宽时窄,窄处则架桥,起收束视野的作用,宽处可行船,使视野开阔。这样,便产生忽幵忽合,时放时收的节奏变化。从纵向上看,河流迂回曲折,能增加景的幽深和层次感,特别是与山石相结合而使之穿山越谷,则更有情趣。河流的驳岸多选择土岸,搭配以适当的植物。通过设置假山形成峡谷,两旁还可设临河的水榭等,局部采用整形条石以做驳岸或台阶。如北京颐和园后湖,扬州瘦西湖等。瀑布是指水从悬崖或陡坡上倾泻下来而形成的水体景观,园林理水手法中常把水源作成这种形式。瀑布以其与山水有机结合的特点,成为极富吸引力的自然景观。明清时期的园林,引用高楼檐水导流于山顶,成为水源,雨天观景,别有一番趣味。如狮子林问梅阁北部瀑布。
还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若干互相连通的小块,则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某些中型或大型私家园林就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深邃藏幽之感。还可以随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中心,凡是水面相对较开阔的地方均可因势利导地借亭台楼阁或山石、花木的配置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而水面相对较窄的地方则会设计成溪流的形式,起沟通连接作用,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连通,从而具有一种水陆潆洄、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南京瞻园,以三块较小而又相互连通的水面代替集中的大水面,从而形成三个中心第一个水面最曲折而富有变化;第二个较开朗宁静;第三个水面最小却极为幽深。
二、古代水景理水的特点
(1)崇尚自然,人化自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崇尚自然的,为了不必长途跋涉而能体会名山大川境胜,人们开始了模山范水地创作园林。中国风景园林创作与中国山水画一样,以自然为师,讲宄师法自然,内得心源,设计中应考虑借自然之形,仿自然之态,引自然之象,循自然之理,传自然之神。自然山水形胜天成,景观类型丰富而奇特,为园林山水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自然水体之形势,纳自图句容茅山喜客泉然水景之奇趣,得自然水景之壮丽。以人工之手,再现自然山水的神韵,从而表达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理想追求。
水态有动有静,气象万千。模水态者,主要以动态水景模仿为多,漱石枕流,瑞濑奔流,飞瀑湾银,有若自然。模自然水态,必是山水相成,水石相依,芳木汀兰杂其间。苏州网师园水池水石之景是学虎丘白莲池自然水石相依的驳岸景致。杭州“玉泉观鱼”鱼乐池下游小溪蜿诞曲折,湖石砲岸,高低错落,水岫肌岸,与附近石灰石山涧自然景致无异。而位于溪流北端的“枕流”水景更是仿杭州灵隐寺前灵隐涧枕流景点设计的。漱石枕流,远有水势,近有石质,景近而意远。
也有静态水景师法自然的,深潭澄池,镜水映月。建水池于洞中,出自明末叠山家周秉忠之手的惠荫园水假山就是师法自吴县洞庭西山林屋山下的自然石灰岩溶洞林屋洞。水假山为了营造“林屋探奇”的洞中奇观,采用悬挑结构,以太湖石堆砌,峰石玲珑,洞塾幽曲,极尽自然。洞中水池,水清可鉴物,洞顶有倒垂钟乳石,具有典型水石互融的石灰石溶洞景观。据刘庭风先生调查洞内水池通过梅花柱钉筑成暗水道与城市水系相通,这种处理手法同西山林屋洞与地下水系相通的自然形态也是相仿的。
(2)察水来历,促其循环
在园林中,理水不但极其重要而且极为困难。在某种意义上说,假山可为
而假水不可为,因为没有水源,水就“活”不起来。“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水浚通源,桥横跨水”讲的是要引水入园。水源的处理强调“入奥疏源,就低凿水”要因地制宜。水尾的处理,则“疏水若为无尽,段处通桥”,水似流向园外令人有“江流天地外”之情。地球上的自然水循环受到破坏会导致全球生态恶化,危及地球生物的生存繁衍。就区域环境来说,自然水循环正常功能受影响也是导致水源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如网师园水尾的处理通过设折桥来增加水面空间,对水的有无尽的遐想。
(3)山水相映,动静交呈
在自然界中,一般是山水相伴而生的,这样就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一山水园。山水相依,构成园林。在造园时,注重结合场地特征,因地制宜,低则挖池,高则堆山。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和水大多是写意式的微缩山水,是蕴含着丰富审美情感的艺术品。假山象征着高逸遁世的隐士情思,池水象征着返璞归真的清高人格。园林中山和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自然山与水的规律,同时也因多样的山水组合方式使景色自然和谐。即可使山与水独立分隔形成山环水绕或山南水北的布局,也可使山水平行排列,相望于咫尺刚柔并济,例如北京西郊的清华园中北部的山水景色就是如此。动静交呈则是指风平浪静时,湖面清澈如镜,即使阵阵微风也会送来细细涟漪,给湖光水色的倒影增添动感产生一种朦胧美。若遇大风,水面掀起激波倒影则顿时消失。而雨点又会使倒影支离破碎,则是另一种画面。
(4)寄情于水,心中有境
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追求由来已久。中国的山水画和田园诗都十分注重神思和韵味,自然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也是如此。例如苏州沧浪亭,园主苏舜钦有感于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用水清濯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意欲可见一斑。又如苏州拙政园西部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水是从园的西南角至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中部园内之大池,妙不可言。
三、对现代景观的启示
(1)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景观
目前的城市水景已经突显出很严重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大量天然石块像块石、卵石、景石等的在水景中的应用,导至过量开采破坏山体环境。绿色环保材料没有普及以及可利用的废旧材料直接扔掉;生态水景大多采用硬质河道、驳岸,阻断了水的循环,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这些问题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进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技术手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许多,现代景观设计是可以将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施工中,通过科技手段将地形、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结合造就出丰富有趣符合现代人生活要求的水体景观。如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中以世界最先进的环保科技理念为指导,设计者将生态绿色理念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到公园的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对营造自然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综合的规划设计。依照因地制宜,生态高效这一水系设计的总体原则,做到整个森林公园水系的综合循环利用。
(2)由画外到画中,加强人与景观的互动
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把公共空间看作设计的主体,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目的是向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和谐的、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公共场所,所以现代园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景观要把公共大众的可参与性放在首位,人们能否参与其中或者愿意参与其中成为其设计的关键。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城市之中的任何设计都要体现对于人的关怀,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如在法国赫罗纳法院的一处天井式庭院,就设计了一游戏式的喷泉,游戏喷泉即感应喷泉,喷泉水柱根据游人的动作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互动性的喷泉。用呐喊声控制水柱的高低,通过触摸改变水柱的颜色或水流方向、形态,产生烟雾、气泡甚至跳出彩球等,让人们乐在其中。又如英国北威尔士里尔市漂浮公园中的一处深受孩子们喜欢的特色墙,结合墙体、雕塑、喷水构成了一处具有童趣的理水景观。又如花港观鱼,主要就以观鱼而出名,红鱼池位于园中部偏南处,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好不生动。
(3)以景喻情,加强人对景观的认同感
正如俞孔坚在《文汇报》上发表的“需要一场‘大脚的革命’”的文章所提及的:“我认真地思忖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第一种属于下层文化,充满了乡土气息,它常常隐形于世,鲜见于历史教科书中,却充满了生存的智慧和艺术,并创造了真正实用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师所设计的景观是希望能使每一个欣赏者产生高效率的强烈的印象和认同感的,例如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它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为此,保留了那些刻写着真诚和壮美、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我们的崇敬和珍惜将他们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俞孔坚把这江边的公园与水很好的结合起来,用乡土的语言把他们诠释出来废弃的工厂构架与水的相呼应;延伸到水下的河埠,让人想到儿时里的河埠因水涨水落而显而藏;河边的小道穿梭在芦苇丛中,又会令人联想到儿时那湖畔的芦苇丛。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原场地上的一些材料,既节约了成本,有能使游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结论
景观,不仅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满足人们视觉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宁静舒适的感受。对古代园林水景建设手法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指导现代景观的实践,运用这些手法能营造出既符合现代人亲水、近水的生理需求,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现代景观。以传统理水理论为基础,融合传统理水艺术内涵,结合现代理水理念、工艺和材料,才是设计出符合中国审美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水景的必由之路。(工作单位:蒸湘区园林绿化所 祝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