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减负”成为干部职工的“福袋”
发布时间:2024-05-09 15:42: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建梅 | 责任编辑:赵茜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感,不只体现在吃饱穿暖,有车开、有房住,有时正常休息也会让他们幸福感满满。对于基层干部职工而言,一个人承担多项工作,承受着来自多个部门的压力,“减负”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减负担,也是在减少负面情绪,从而提升幸福感。
坚决破除形式主义。从党中央到地方,压实责任,层层抓落实,坚决铲除形式主义的土壤,对那些摆样子、搭架子的行为叫停,减少那些名目繁多的检查考察。但在基层实践中,“痕迹管理”仍然比较普遍,年终考核、台账管理,各种痕迹都要留,部分县级部门简单开展一个自检自查,也要发文件,甚至还需要书面回复,既然简单的自检自查,只需简单回复就行,却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去写汇报材料,去送材料,这些“痕迹”让基层干部“伤痕累累”。在工作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现象,让基层苦不堪言。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就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多管齐下,坚决破除形式主义问题,防止用形式主义的做法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
鼓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减负不减情,增添为民真心。减负不减责,增添担当动力。减负不减质,增添干事效率!真正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抽出身来,多走访群众,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为群众干实事。长期以来,基层干部在开展中心工作的同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填写表格、完成汇报材料,承受着白天下乡走访,晚上加班写材料的负担,长此以往,基层干部的身体被拖垮,精神被耗尽,干劲不足,疲于应付,没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削弱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心劲,在办公室的时间多于走访的时间就形成了常态化。基层是接触群众的“第一手”,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疲于应付不该成为基层干部做事的常态。为基层减负,就是为了让基层干部能够从形式主义的窠臼中解脱,轻装上阵,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踏踏实实干事创业。
关心爱护干部职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越往上走,权责就越清晰,然而基层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人应付多个上级部门,有时事情集中起来,只能不分黑白地加班,于是数据的准确性,事件的真实性就有待于考量。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名目的申报,各种网络管控,加之业务工作,让基层干部抽不开身,无暇休息,为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埋下隐患。为基层减负,就是要对那些“面子工程”“杞人忧天”等类工作叫“停”,停止那些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减少干部职工工作量,让干部职工正常工作和休息,真正把中心工作做好,减少精神内耗,让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步回归。
让休息回归正常,让身体回归健康,提升幸福感,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坚决铲除形式主义。(砚山县纪委监委 王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