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未央区:“五指”成拳 推动劳动争议化解效能“乘数倍增”
发布时间:2024-05-20 11:04: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郭顶劳动人事争议一头连着劳动者就业与生活的小家,一头连着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今年以来,西安市未央区总工会牵头抓总、主动作为,充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在实践中初步走出一条“工会+法院+司法+人社+劳模”的“五指聚力”新路子,推动大量劳动争议快速化解在基层、快速化解在萌芽状态。2023年全年受理案件累计106件,较上一年上升146.5%,成功调解48件,较上一年上升585.7%,其中劳模参与调解的50起案件中调解成功44件,成功率高达88%,挽回劳动者经济损失110万元,较上一年上升301.4%。
一、建机制、搭平台,为化解劳动争议“加码赋能”
一是全面覆盖强保障。紧扣“三建强、三提升”目标导向,一方面着力将帮扶慰问、互助保障、普惠服务等工会服务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延伸,变“要我入会”为“我要入会”;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入会方式,积极推行扫码入会、集体登记入会、流动窗口入会、职工沟通会现场入会等方式,“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劳动者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持续扩大工会组织有效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职工遇到问题有“娘家”作依靠。2023年未央区全区共新建工会组织148家,发展会员7726人,新业态会员累计达到9212人。
劳模调解员现场调解“裁前劳动争议案件”
二是横向拓展破壁垒。充分利用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成本更低、后遗症少的特长,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今年4月,未央区总工会牵头,与区法院、区司法局、区人社局联合签订《关于推进劳动关系领域联动联调治理机制建设的合作协议》,将“调”的便利性、非对抗性和“诉”的权威性、“裁”的规范性充分结合,建立劳动争议四方联动多元化解平台,形成了四部门信息联通、力量联动、矛盾联调的工作格局。
三是纵向延伸通末梢。以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互助保障、困难救助、法律维权等业务窗口及人民调解、仲裁审判、心灵驿站、爱心驿站等特色功能室,让职工群众随时“回娘家”说理、说法、说事。同时,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基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所)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想方设法吸纳更多法律、心理等专业力量及各村(社区)耆老、乡贤能人等意见领袖参与其中,与全区607个小区工作站、7416名楼栋长协同发力,及时定纷止争,让更多矛盾不出小区、社区。
二、重协同、多联动,为化解劳动争议“提速增效”
一是注重“源头治理”,让矛盾“化于未发”。通过四部门联合普法宣传,分别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加强教育指导,增强单位法律意识,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切实减免潜在风险,从源头上减少纠纷。深化信息共通,建立高频应诉企业与异常维权个人名单,探索群体性、新就业形态、涉诉涉访、重大敏感四类案件的监测预警制度,真正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
二是注重“前端化解”,让矛盾“止于未讼”。健全社会调解组织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实现资源共享、灵活调配。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平台、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设置“劳动争议调解窗口”“职工服务中心”“法官工作室”“劳模调解团”等,全力以赴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前端。同时,区总工会积极在25人以上企业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现已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55家,配备内部调解员200余名,力争劳资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解决、上报。
三是注重“功能融合”,让矛盾“高效消除”。将调解、仲裁、审判功能整合,重塑诉讼格局,探索建立“一窗式”受理和流转办理机制,建立由人民法官指导劳动模范和公益律师进行调解的劳模调解机制,充分利用职工服务中心劳模调解室和巡回审判法庭,在仲裁裁决前、提起诉讼前,由同一劳模调解团队跟进调解,实现“两调三审”全流程服务、全闭环打通,将调解工作贯穿仲裁和审判全过程,推进区域劳动争议快审快结,为劳动争议的化解提供更多便利。
例如,今年6月,职工张某某离职后,先后向区人社局申请劳动仲裁、向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原公司支付其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双倍工资及公司因疫情停工期间的工资等,仲裁、诉请均未通过。在此过程中,区总工会“小蜜蜂”调解团队全程跟进。当事人诉请未通过后,经区法院委托,“小蜜蜂”调解团队再次介入,采用“劳模+律师”这一新型调解模式,在多方取证后,对用人单位详细讲解了《陕西省企业工资支付条例》相关规定,围绕张某某虽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其填写的员工转正考核报告上却载明工作岗位、工资标准、用工期限等实质性合同内容这一关键问题,释法说理、示范讲解,最终公司现场支付张某某停工期间工资及生活费,首例劳模参与的调解案件成功完成。
三、建品牌、创和谐,为化解劳动争议“升温添彩”
“工会+法院+司法+人社”四部门合作建设劳动关系领域联动联调治理机制为“小蜜蜂”劳模调解室提供了诞生的土壤。这一将劳模引入诉调机制的做法,系全省首创。
一是“蜂舞”未央,争议化解更具力度。由区总工会在各级劳模中选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热心公益、责任心强的劳模,由区司法局选聘调解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律师,由区法院派出员额法官和法官助理,共同组成了“小蜜蜂调解团”,在辖区劳动争议纠纷的裁前、诉前调解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例如,今年8月,职工李女士与西安某科技公司发生劳动争议。李女士称其2022年2月入职,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9月下旬发现怀孕后请假一周,期间公司向李女士作出并送达《员工待岗通知书》,安排其自10月1日起待岗,待岗期间基本生活费为每月1000元。李女士于收到通知当日邮件回复称其不同意待岗,并在请假结束后正常出勤。后公司以李某不能胜任工作为由发出《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双方发生争议。李女士要求公司支付产假、病假、产检假期工资、经济补偿等,公司称处理结果符合本公司规章制度,且在劳动合同签订时已告知其相关规定。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本案由“小蜜蜂”调解室进行调解。
本次参与调解的劳模是法律专业硕士,先后在未央区检察院、纪委监委工作,法律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小蜜蜂”劳模调解员在详细了解基本案情后,为公司详细说明了女职工在婚假、产假、护理假等期间工作的法律法规,逐一拆解了该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错漏和违法之处并帮助公司修改完善了相关规定。公司深入反省后,主动表示今后将积极参与工会法律体检,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并且在一周内支付了李女士产假、病假、产检等假期工资和经济补偿等。
例如,陕西某工程有限公司临时雇工王某某于雇用当日工作半小时后,在拆除钢梁中不慎被砸伤,工程公司垫付医疗费用约28万元,并与王某某及其家属就后续赔偿事宜多次沟通协商,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王某某向区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工程公司不服仲裁结果提起上诉。该案件经两次诉前调解。起初,王某某和其家属与工程公司对立情绪严重,双方调解希望达成的意向赔偿金额差异巨大,王某某意向赔偿金额达26万元,工程公司拒绝赔偿。
经劳模调解员背靠背了解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愿后,律师调解员向当事双方逐一分析利弊及案件可能的走向,详细说明了诉讼风险和时间成本。调解过程中,双方反复拉锯,王某某和其家属一度因伤情及后续生活问题而情绪崩溃,调解再陷僵局。劳模调解员及时安抚当事人,用自己亲身的经历为案例,设身处地为当事人梳理情绪,帮助王某某和其家属情绪逐渐稳定,最终达成和解,成功维护职工经济权益16万元。至此,该劳动纠纷案通过非诉方式结案。
二是“筑巢”一线,争议化解更具深度。区总工会在职工服务中心设立“小蜜蜂”劳模调解室,集中精力对仲裁前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调解,并逐步向基层延伸推广。今年5月,在西安印象社区设立社区“小蜜蜂”劳模调解室试点,进一步扩大矛盾纠纷的调解类型,纳入婚姻家庭、侵权性、社会管理纠纷等,让调解“服务清单”更加适配群众“需求清单”。
例如,今年9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刘某某因其工作的物流公司以其系劳务派遣为由,单方面终止工作委派且拒绝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向区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区仲裁委托区总工会“小蜜蜂”调解室调解。考虑到劳动者已在新岗位工作、不便请假的因素,本着让职工少跑路原则,“小蜜蜂”调解室调解员上门服务,在充分了解劳资双方的诉求和利益后,约定就近在社区调解。律师调解员和劳模调解员分工合作,分别晓之以法、动之以情,直击问题要害,最终物流公司向刘某某支付赔偿金,双方再无任何纠纷,本案上门服务不出社区就得到了圆满解决。
例如,2021年7月朱某在西安某食品店工作期间,在店内下楼梯时不慎踩空导致左足舟骨撕脱粉碎性骨折,2022年5月经区人社局认定为工伤,同年6月经西安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十级伤残,朱某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各类补助及医疗费用共计13余万元。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本案由“小蜜蜂”调解室进行调解。
在第一次调解期间,食品店代理人一直否认朱某与食品店劳动关系,且言辞激烈,态度十分强硬,导致朱某产生抵触情绪要求终止调解,直接启动诉讼程序。本次参与调解的区级劳模辛静波,是谭家街道社区书记,长期服务基层群众,面对基层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有着丰富的经验。劳模调解员先以老大哥的身份和朱某贴近沟通,慢慢取得当事人信任,再耐下心来和食品店沟通,为当事人双方赢得了二次调解的机会。
二次调解前期,调解员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实地走访调查朱某的入职情况和受伤情况,明确了朱某入职当日即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并详细收集了朱某各项鉴定材料、医疗费用情况及其工伤事故发生前的月平均工资、当年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等资料。二次调解时,在大量证据和事实面前,食品店作出退让。劳模调解员趁势攻坚,反复背对背的沟通,就赔偿金额双方展开拉锯,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达成调解协议,西安市某食品店于2023年8月30日前一次性支付劳动者朱某人民币10万元整,双方之间再无任何该劳动争议下的纠纷。
三是“蜜事”连连,争议化解更具温度。目前,“小蜜蜂”调解室受理诉前、裁前劳动争议案件106起,成功调解48件,成功率达45.2%,维护职工经济权益110万元,其中劳模参与调解的50起案件中调解成功44件,成功率高达88%,劳模在调解案件中发挥的作用凸显。例如,在原某与某纺织厂涉及90年代劳动关系确认及社保补缴的案件中,因一方当事人在外地,劳模调解员与双方反复线上真诚沟通,耐心劝解,讲法律、讲事实、讲人情,最终纺织厂认可该劳动关系,愿意为原某补缴1995年后的社保,同时1995年以前无法补交的部分通过经济方式补偿,双方达成和解,劳模“足不出户”为此案画上圆满句号。
劳模调解员调解成功“诉前劳动争议案件”签订调解协议
未央区“工会+法院+司法+人社”四部门劳动关系领域联动联调治理机制及“小蜜蜂”劳模调解室的建立与运行,变过去各部门“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形成了叠加倍增的“乘数效应”,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助推构建了和谐劳动关系,是基层工会组织践行劳动领域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力探索,对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目前,这一未央模式已受省内外广泛关注,入选陕西省总工会五年工作回顾展,并于今年10月,全总法律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带队、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会副主席、法律部部长70余人赴未央区调研观摩;其后,甘肃省酒泉市、河南省开封市、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等总工会纷纷来到未央观摩取经,“小蜜蜂”劳模服务品牌正逐步在全国叫响、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