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2 08:43: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宇 | 责任编辑:郭顶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求思政课在对学生教育的内容安排上要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实现大中小学的贯通。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联系和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推动落实思政课质效发展和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对此的具体措施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整体机制;厘清目标内容,聚焦教学本身;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协同效应。
一、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
(一)民族团结故事融入思政课的内涵
对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同体而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富强,还关系到民众的幸福与和谐。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基点和纲要。它特别体现在民族团结这一重要方面。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设计,通过民族团结故事融入思政课的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意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相处的主旋律,这种民族团结的美好故事,也应当贯穿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第一阵地的作用。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础上,将学校思政课作为主战场,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合作,发挥共同建设的合力,最终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强化思政课建设效果。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要求思政课在对学生教育的内容安排上要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不能各个阶段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和重复交叉。而且,大中小学的整个阶段,思政课要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不仅仅体现在纵向上,而且在横向上,要确保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评价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都要实现一体化。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内容合理、功能互补和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使得思政课在教书育人上发挥最良好的效果。
二、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逻辑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了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验证认识,最终再加深认识。人们的这个认知规律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并非一次的认识实践就完成了,而是需要反复循环认识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到内外变化因素的影响,认识实践的结果也会发生变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内容,清晰认识到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有着不同水平,各个年龄段对认识的实践也不同。所以,将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让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持续加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持续对其进行实践,最终能让民族团结认识在学生这里达到一定深度,充分巩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遵循唯物辩证法中联系和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强调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它们在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作用。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和转化。事物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最终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即是如此。一方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把握大中小学各个不同阶段的思政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进行很好的统筹,并设计不同阶段民族团结故事相关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得彼此之间能很好衔接。另一方面,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是递进和发展的,前后递进的关系、彼此相互作用,最终能够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发展,使得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内容能够充分实现,发挥最优效果。
三、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逻辑
(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关注的核心一直是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富强发达的关键不在眼下的这一代,而在青少年身上。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在青少年教育中关注的核心,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则是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引导培育,思政课在其中发挥着主阵地作用。思政课体系化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进行统筹,然后对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具体改善,使得思政课在不同学段提供的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又符合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要求,让青少年通过思政课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正确认识,加强对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必然要具备的素质。
(二)推动落实思政课质效发展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关键举措
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能够有效推动落实思政课质效发展。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为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正确三观的作用,民族观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的内容供给中不能缺失民族观这一重要部分,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如何认识民族、认同民族及团结民族也是个体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思政课纳入这方面的内容,将其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提高思政课质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密切关注与大力支持的方面。
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也是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的关键内容。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在当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体要求、主题主线、具体任务、体制机制、载体方法以及受众群体等都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要求和内容也需要及时更新,特别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阵地上,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尽快更新,在内容上更为充实。民族团结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以该切入点为契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的重要机会,也是关键措施。
四、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逻辑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整体机制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融入民族团结故事内容,是一个涉及诸方面、多主体的事情。从主体看,它涉及到党政领导、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思政课老师和学生等;从课题看,它涉及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需要集中统筹,才能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真正实现。
对此,第一要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小组,明确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案。第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大中小学之间思政课相关资源的流动,特别是思政课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从而使得中小学思政课人才队伍和大学思政课人才队伍之间消除隔膜,前者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后者加强对中小学思政课目标内容的认识,从而明确彼此衔接的方面。
(二)厘清目标内容,聚焦教学本身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终仍要回归教学内容本身,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提高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关键。民族团结故事融入思政课的目的是什么,应当设置何种有效内容,如何在不同学段之间进行衔接,达到何种效果,不同阶段选择何种教学方法等,都是现阶段需要探索的。
对此,首先要明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教学目标。实际上,不同学段在民族团结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都有相关内容,比如小学思政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团结统一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情感认同等。此外,初高中乃至大学思政课中都有类似内容。从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教学目标看,民族团结故事的融入都是要培育学生认同和维护民族团结的价值观,但是分解到不同学段后,根据学生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它又会被细化为不同的小目标,如小学生要对我国民族分布构成情况有所了解,了解一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和睦相处的故事。高中生则要更多了解党和国家在民族团结方面的方针政策,明确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的深刻意义等。在教学内容上,也需要明确不同学段如何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如何归纳自己的侧重点,避免内容设置上的重复、空白、不一致等。
(三)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协同效应
形成教育合力的目的,是增强思政课教育上的协同效应。对此,首先是建立交流互动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团队彼此之间要创建合理的交流互动机制,比如召开研讨会、进行集体备课、开展合作教学、举办读书会、实施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创造各种机会让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能彼此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打破以往不同学段之间的隔膜。其次还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不同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设立评价指标体系,丰富各种评价形式,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使得协同效应真正得以落实。
五、结语
思政课教学在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中非常重要,而民族团结教育又是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教育过程中融入民族团结故事,加强顶层设计,厘清目标内容,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能真正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教育的功能效果。
作者简介:杨宇,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联盟课题(课题编号:JJSZKY202309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