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1 11:19: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赵茜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一个领域,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思政课教师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师。其培养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通过对当前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现状和问题的梳理,提出科学的建议和对策,以稳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要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呈现出招生和复试分数线“双上涨”、培养过程“四多三少”的特征。

“双上涨”,即报考人数和复试分数线逐年上涨。在考生个人对自身发展的要求提高、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以及研究生招生人数扩大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呈现了逐年上升的态势(2020—2023年分别为341万、377万、457万、474万)。加之思政课是中小学必修课、教育类研究生可以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等因素,学科教学(思政)专业报考人数和复试分数线更是明显呈现出“双上涨”特征。从报考人数看,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2020—2022年报考人数为49人、57人、206人;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2020—2022年报考人数人65人、123人、414人;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2020—2022年报考人数为341人、380人、555人。从复试分数线看,总体也呈现上涨趋势(2020—2023年分别为331、337、351、350分)。

“四多三少”,即:学生多、学分多、课程多、环节多;导师少、时间少、科研少。在“学生多”方面,随着报考人数的逐年攀升,加之政策导向,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录取人数也是逐年攀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2020—2022年录取人数为9人、18人、34人;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2020—2022年录取人数为9人、27人、24人;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2020—2022年录取人数为30人、31人、31人。在“学分多”方面,相对学术型研究生要求修读的学分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修读的实践教学学分更多。根据调研,各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求修读的学分一般在30学分左右。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还必须修读8学分实践教学学分,总学分要求在40学分左右。在“课程多”方面,这是学分多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体现在规定的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太多,而自设专业必修课太少。另一方面,要开设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校内实训课程,又出现课程多、学分少(校内实训总共2学分)的窘境。尤其近年来学生人数猛增,分组实训工作量增大。在“环节多”方面,除了课程教学外,学科教学(思政)专业既有校内实训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还有校外实践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加之各培养单位规定的文献阅读、学术活动、中期考核以及第二课堂、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等,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时间相对不足。在“导师少”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内导师少,近年来学生人数激增,短时间内不可能新增太多校内导师;二是有中学教学经验的校内导师更少,大多都是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又是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导师;三是校外导师不足,且在校内外导师合作的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在“时间少”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时间少,本专业和其他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第3年基本安排为学位论文撰写、论文送检、答辩。加之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时间明显少于学术型研究生。二是学位和必修课学习时间短,课程教学基本都在一年级就要全部结束,教育实习结束后的第四学期基本都是选修课。在“科研少”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师科研成果少,这与导师遴选和导师资格确认对科研成果的要求应用导向有很大关系;二是学生科研成果少,学生注重教学竞赛、教案设计等比赛的参与并付出较多精力,但对科学研究投入的精力相对不多。

二、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一是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上,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学科教学(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区别。在专业定位上,学科教学(思政)是专业型,属于教育硕士;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学术型,属于法学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学科教学(思政)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治国理政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学生具体的就业单位类型看,学科教学(思政)专业毕业生基本都是在中小学任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则除了中小学任教外,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都有相当大的比例。只有厘清了两个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基本遵循。而现实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楚、培养目标不具体的问题。有的学校同时开办了两个专业,都是同样的老师在上课、在指导学生,对两者的区别仅仅认为只是对学位论文的要求的不同。

二是在导师遴选、导师指导上,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在学业要求上的区别。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导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基于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区别,两者在学业要求上的不同是非常明显的:学术型重理论、专业型重实践。这就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导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或行业经历,具体到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导师,就是要有一定的中学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的经历。如果对中学思政课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不熟悉,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等研究不深入,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近年来因为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很多高校在专业型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上出现了标准过低的情况,有的对中学教学或实践经历不作强制要求,有的对职称、从教时间等不作强制要求,有的对科研论文或科研项目的要求太低;有的高校刚参加工作的博士生,立项高级别项目或发表高级别论文后,就被聘为导师;有的导师多年没有任何科研成果;有的导师长期未深入到基础教育一线。

三是在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上,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和高校院系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专业型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高校都能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派出研究生到中学去见习、实习,也聘请了中学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指导。但是高校的理论教学和中学的实践教学如何衔接、实习效果如何、实习结束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等问题,还欠缺完善的协调沟通机制;尤其是高校导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与中学指导老师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成长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机制。实践基地与高校间的互动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基地都是“挂牌时轰轰烈烈”,挂牌后高校院系也很少再与之对接,更谈不上深度合作,久而久之基地也基本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学生实践指导上,院校之间的科学研究等合作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提高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是按照教指委和《核心课程指南》的要求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定,教育硕士必开的课程有《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4门、共8学分。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3年8月修订)》对课程设置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一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自行设置好专业必修课;二是在学科素养、教育专业、专业特色3个类别设置6门以上专业选修课;三是实践教学要按照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两类开设好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校内实践课以及校外实践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研习。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纲。只有科学制定好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才能有章可循。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还要充分调研用人单位、毕业学生等各方意见和建议,力求方案科学合理。

二是高标准遴选导师、严格导师招生资格审查。在导师遴选环节,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可对导师的科研论文放宽要求,但不能不作要求。因为只有导师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教育教学改革进展,才能带着学生发现真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有条件的高校,应对导师是否在中学任职、顶岗、支教、见习等情况作为导师遴选的条件;如暂时不能达到,也应将到中学的实践作为导师培养和培训的手段和要求,在1-2个聘期内必须有中学实践的经历;否则高校教学与中学实践就会空对空,培养与需求脱节。要建立科学的导师招生资格审查,严格“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和“问题学位论文一票否决”,对近几年的教学情况、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竞赛获奖等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不要求满足所有条件、但应满足部分条件;对聘期内的“三无导师”(无项目、无论文、无获奖)的,应视实际减少其指导学生数量。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副导师制或首次受聘导师需有一定时限的见习期机制,副导师或见习期间,可协助导师在作业批改、实践指导、开题和预答辩等环节协助导师从事辅助性工作,既可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也可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指导水平。

三是构建多元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立德树人”的作用,畅通督导听课、领导查课、同行评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督导听课方面,要不定期接受校院两级督导的评教反馈并督促被评教教师认真整改。在领导查课方面,尤其要重视学期中、学期末的课堂教学秩序巡察,重点督察教学进度和内容是否与教学大纲吻合。在同行评课方面,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集体研究并解决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交流相关教学经验,共同探索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机制。在学生评教方面,认真吸纳学生意见和建议,对学生评教分数不高的教师及时反馈并督促改进,对学生评教分数高的教师在推荐“师德标兵”、“教学新秀”等荣誉称号评选中重点推荐、优先评选。在教师评学方面,严格执行课程考核成绩取消相关规定,教师通过考勤、提问、练习、作业、测试等对研究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与预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对照比较,将结果反馈给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以增进师生互动、促进学风建设。(董博,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