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瓷风今又起,青春筑梦非遗行 ——福建农林大学非遗研学记

发布时间:2024-07-15 15:15: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赵茜

为引导大学生骨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9日,福建农林大学青年艺术教育中心非遗传承实践队组织队员10人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开展“德瓷映古辉,化韵传今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在瓷帮古道合照。方剑豪摄

瓷帮古道通古今,瓷韵悠长传万里

实践队首先来到了瓷帮古道。世界瓷都,瓷通四海。千年窑火,孕育出瑰丽绝伦的陶瓷艺术,碧海丝路,播撒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广泛流通至沿线诸国与地区。

跟随讲解员王金镭的步伐,队员们沿着先人留在青石板上的足迹重走瓷帮古道。目光所及,是石块上错落有致的“堵槌”痕迹,它们深浅不一,每一道凹陷都镌刻着往昔的故事,见证了先人们为德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付出。行走间,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先辈们肩扛重负、步履维艰的身影。

实践队在瓷帮古道实地参观。陈俊如摄

在蜿蜒的古道上,队员们还亲身体验了古代挑工肩扛陶瓷的重负,深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艰辛。小心翼翼地挑起重达数十斤的扁担,肩上承载着数十斤重的陶瓷,每一步都踏出了对古代挑工无尽的敬意。大家纷纷表示,要铭记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将先人们艰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践队员亲身感受陶瓷重量。陈俊如摄

太平宫窑传古韵,瓷艺瑰宝耀今尘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来到了丁乾村凤翥山下的太平宫窑。建于北宋年间的宫窑,历经岁月沧桑,虽曾遭停烧荒废,沉寂于历史长河之中。然而,时代的春风终将其唤醒,近年来,经过精心拂尘与修整复烧,太平宫窑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践队聆听讲解员介绍。陈俊如摄

队员们从讲解员李文芳口中了解到,柴烧技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该技术的保护刻不容缓。作为德化县内唯一一条可古法柴烧的千年龙窑,太平宫窑复兴古法柴烧,使国家级非遗技艺重获新生。

实践队在窑内参观调研。陈俊如摄

对话非遗,德化文化调研启新思

为深切感受当地非遗文化,了解德化非遗文化的推广工作情况,7月9日晚,队员们前往德化多个地点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当地群众对德化本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问卷内容既涵盖了受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并提出对传承与发展的创新建议。

队员们向当地居民派发问卷。方剑豪摄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社区、学校、工坊等地,与当地居民、学生及文化爱好者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德化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队员们向当地学生派发问卷。方剑豪摄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不仅看到了当地居民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关注,也明确了未来非遗文化传承与宣传的新方向。

此行,实践队是探访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队员们见证了瓷帮古道的沧桑变迁,感受了太平宫窑的复兴荣光,更在亲身体验中,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大家表示,要共同携手并进,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瓷韵悠长,传唱不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周颖华 翁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