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词中解锁夏日“清凉”

发布时间:2024-07-23 11:21: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郭顶

“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仲夏时节,高温难挡,避暑纳凉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生活习俗。不少古诗词曾记载,古人在夏日时常坐卧竹床藤簟、持扇摇风散热和享用凉茶冰品等,更有在湖心建造水帘凉亭以避暑的方法。但是,最为古人所称道的还是“意念”纳凉法,即“心静自然凉”。“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在天气闷热、心情浮躁的仲夏夜,党员干部不妨于睡前做足“纳凉”功课,从古诗词中寻觅“清凉意”,驱散丝丝“酷暑”,获得几许精神“清凉”。

夏夜开轩,闲读两首,如沐“含秋瀑水”,在凝心提能中安“神”补“气”。“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有用之扇要常握手中,正如干事创业需将得力人才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党员干部要有“扇引微凉,人引业兴”的觉悟,凝心提升自己的本领能力,在推动党和国家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各项举措中发挥效用,将好政策说与民知、增长民利、惠及民生。党员干部要善于“开轩纳微凉”,打开自我满足的“窗户”,不断接纳新鲜事物,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更好的群众方法、更好的实践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执行力、解民忧能力、惠民生能力。在“温吞”夏日,要让自己头脑清醒、精神振作,适应当前的新任务、新要求,从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中补足自己的底气、勇气和锐气。要将学习磨练当作如沐“含秋瀑水”,从自我提升中抖擞精气神,叩问初心使命,增强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党员干部当从“雪到口边销”的精神“饮品”中感受“凉送好风来”,沉心学习提升自己,充分融入安“神”补“气”的夏日“养生”中。

夏风摇帘,轻诵数篇,浅听“竹露滴响”,在守正笃行中聚“清”纳“凉”。“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修身守正须做到“官清身轻”,应做到“但得心闲无个事”。党员干部要清清爽爽、不带“尘扬”,日常的为人处世当如“荷风送雨来”,亦如“竹露滴清响”。要在闷热的炎夏达到“人生何地不清凉”的心境,必须有强大的自律能力,无论是私下无人时,还是细枝末节处都应该慎独慎微,面对“帘动微风起”时,能够心静无波澜,不受外界影响。“心静”是聚“清”纳“凉”的前提,要求党员干部控制欲望,对权力、金钱、前途等有正确的认识,树立高尚的价值导向。只有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心如止水,才能应对更为艰难的考验,让“清凉”的党性予以彰显。党员干部要自觉抵住作风的“高温”干扰,敢于扯下各种形式的“四风”外衣,以正能量为精神食粮,时刻注重净化思想和行为。新时期的任务使命必须从守正笃行中担起,党员干部要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律中感受“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习习晚凉。

夏虫轻语,卧看几行,梦觉“雨过遥山”,在矜平躁释中蓄“静”祛“浮”。“竹床藤簟晚凉天,卧看星河小院偏”。夏日由于天干物燥,人们时常出现浮躁情绪。小时候,长辈们喜欢在夜晚将凉床搬到院子里,让孩子们躺在上面数星星。忽闪的萤光让人看了睡意来袭,空气中渐渐只剩虫语,满是静谧,浮躁之气皆除。当下,不少党员干部浮躁情绪甚浓,存在心态上急功近利、学习上无法专注、工作上投机钻营等问题。“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党员干部要让自己志向坚定,志坚才能够心态平和,才能够在遇到事情时思虑周详,在攻坚克难中有所收获。《戒子篇》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做到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天风泠然来,飘飘欣体轻”。党员干部应从“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中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准则,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找到自我检视的标准,时刻做到矜平躁释,改变浮躁心态,让理智驾驭头脑,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的水平。(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农村局 张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