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勇立科技创新潮头
发布时间:2024-07-23 11:22: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郭顶浙江大学传染病学科带头人、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参加浙江省委常委(扩大)会议,聆听学习会议精神,并及时向实验室传达,要求全体成员凝心聚力、奋发进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驱动力。
浙江大学传染病学科在李兰娟院士带领下,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重大和新发传染病防治的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优势,铸就了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国家重点学科等感染病领域国家高能级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应用于临床实践,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在最新公布的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学科连续十一年蝉联榜首,在我国传染病学科技创新方面持续领航。
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攻克病毒性肝炎中取得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创新团队奖
李兰娟院士自1986年起艰苦攻关,根据肝衰竭病理生理特性,创新人工肝治疗机理,攻克了治疗过程中易出血、低血压、严重内环境紊乱等难关,率团队成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新技术,确定并不断拓宽人工肝适应证,优化和标化治疗流程。这一中国原创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更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突破了传感、控制等方面技术,成功研制新一代Li-ALS治疗仪,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该治疗仪已经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为了挽救更多的肝衰竭患者生命,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积极推广Li-ALS至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医院, 为守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兰娟院士作为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还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肝衰竭与人工肝临床、科研协同创新体系与人才团队;主持制定我国首部《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指南》、《肝衰竭诊疗指南》,规范了全国人工肝治疗技术体系;连续主办13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会议;人工肝研究成果被亚太肝病学会(APASL)纳入《慢加急型肝衰竭专家共识》,彰显了我国在肝衰竭、人工肝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二、独辟蹊径,见微知著,首创感染微生态理论,提出微生态干预保障人体健康新技术新策略,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994年,李兰娟院士敏锐发现肝衰竭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由此开启了感染微生态研究的先河。她带领团队承担细菌耐药和微生态等包括“973”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历经长达10余年的研究,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新理论。
2002年,李兰娟主编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对规范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促进微生态制剂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突出的是,李兰娟院士首创微生态失衡标准,率先提出维持微生态平衡救治重症感染策略。相关成果在Nature等发表,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创新团队奖等,而且李兰娟院士当选国际人体微生物联盟(IHMC)主席。
浙江大学传染病学科取得的上述成果不仅是对国家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动注解,更是学科带头人李兰娟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的践行范例。浙江大学传染病学科将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引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和创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模式,聚焦传染病重症诊治应用基础与转化研究,阐明病原体致病规律和重症化机制,研发重症智能诊断和精准救治新技术新策略,建成体现国家意志、国际领先的重症诊治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服务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产出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我国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为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