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泾”雕细刻显匠心,“梳”碑立传宣非遗
发布时间:2024-08-13 09:29: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合肥工业大学校共青团新媒体中心暑期三下乡团队一行7人在指导老师汤晓敏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宫廷木梳文化艺术馆开展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
榔桥木梳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2014年,“榔桥木梳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宫庭木梳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传承并发展了榔桥木梳的传统制作技艺。队伍此行围绕传承中华文化主题,开展了实地参观考察、问卷调查、采访记录、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解等系列活动。
吹影镂尘,匠心独具
“技精于专做于细,业成于勤守于挚”,这句铭刻在宫廷木梳文化艺术馆内壁上的格言,与其旁展示的二十八道千年古法工序相偕,展现出历代木梳手工艺者的工匠精神。木梳非遗传承人强友宝师傅为我们耐心讲解了中国木梳发展沿革的历史,并亲自演示了手工加工和机械加工的具体流程。专业全面的解说,一丝不苟的制作,无不体现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和谐。强师傅表示:“木梳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从上古轩辕皇帝时期到21世纪的今天,木梳早已凝成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结晶。”在强师傅的讲述中,团队了解到木梳不仅仅是日常用品,更是情感的载体。从挑选原材料到制成成品,每一把木梳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现代的机械加工虽快,却缺少了那份手作的情感与温度。强师傅始终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既保留了木梳的传统韵味,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强师傅的坚持与执着,充斥着对木梳技艺的纯粹热爱的匠人初心,丝丝入扣地体现在其二十载的坚毅奋斗历程中;在此非遗传承领域深耕二十余载的深情,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强友宝师傅在手工制作木梳
一颗矢志心,廿载奋斗魂
在对强友宝师傅进行专访时,强师傅为我们讲述了他从业二十年以来的职业历程。自2002年进入木梳行业之后,强师傅秉持着一位手工匠人的纯粹初心,在行业领域持续耕耘,从制作商超木梳的手工小作坊,到后来精细化生产木梳的工作室,二十载栉风沐雨,换来如今“木梳非遗传承人”的光辉勋章。“以前用的是桃木、楠木、枣木,现在用的是檀木,尤其是紫光檀,遇水即沉,密度大,拿在手中则能感觉到其中厚重的分量,表层质地也更为光滑。”强师傅感慨道。
在采访中,强师傅的笑容贴切地演绎着何为一位中华传统手工艺者的谦逊与温厚。在讲述木梳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强师傅的语气渐渐变得自信且充斥着一种骠骑将军的豪气:“选好材,进原木,切成圆盘,打成板状,蒸煮后上架晾干……”强师傅挥斥方遒的姿态触动了在他身旁的每个团队成员们。“强师傅的言行是传递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强有力证明。”有队员这样赞叹说。
团队成员采访强友宝师傅
政府助力非遗传承,木梳瑰宝再焕春光
在馆内参观时,团队先后走进了场馆的妇女儿童体验场地与研学基地。在相关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宣城市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以及公众教育等,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宫廷木梳文化艺术馆荣幸地入选了宣城市第四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积极打造木梳传承互动实践平台,邀请了以强友宝师傅为代表的一线木梳制作传承人为学生们进行现场演示,寓教于乐。同时,艺术馆还设立了互动体验区,让学生们亲自动手绘制与制作木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与非遗跨越历史人文的交汇,学生们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为宣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度的组织,有温度的行动,筑起非遗木梳传承的新时代蓝天。
团队在宫廷木梳文化艺术馆的合影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对非遗木梳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团队了解到木梳的前世今生,深入学习了手工古法木梳的制作技艺;另一方面,以强友宝师傅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也触动每一个队员的心弦,队员们深刻意识到木梳非遗的必要性和前瞻性。日后,团队将发扬合肥工业大学“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精神,结合自身优势,立足新时代大学生视角,为我国古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提供汩汩涌流的动力。(文:徐乾清、胡圩中、童博奥;摄影:郑帅、陆静雅、赵思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