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特色课程化育人 培育“四雅”优秀人才

发布时间:2024-09-12 15:06: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酉阳实验小学)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契机,不断挖掘、提炼、打造学校百年文化资源,并将这些文化逐步物化成一幅幅墙壁文化展馆,设计成一个个活动,研发成一门门课程,使“校史”成为“育人”经典,让百年老校焕发出育人活力。

说雅言、行雅行、做雅事、培雅趣,是酉阳实验小学最靓丽的教学风景。在日常教学中引领师生传承百年文脉,乐教善学,探索实施“学校育人课程化、课程育人系统化、系统育人目标化”办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八个一”和“十二雅质”,构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四雅课程”体系,学校围绕“四雅”文化开展开学季、家庭实践、家长课程、研学课程、拓展、种植、家乡问道、假期实践等13大课程群68门课程,成就学生各自的生命精彩。2023年,师生参加国家、市、县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共有516人次获奖。

学生读书活动

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重庆市巾帼文明示范岗、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与学校、重庆市少儿美术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优质课程基地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学校等殊荣。

走进酉阳实验小学,热情有礼的门卫和古朴典雅的校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散发书香的钟灵书院石碑记载的“崇大雅文化”与学校“四雅教育”一脉相承;百年实小赋、“和雅至正”办学理念和“文质俱雅、成就生命精彩”育人目标,彰显实小200多年办学历程和质朴厚重的文化底蕴。

先进办学理念,引领“文质俱雅”育人目标

初次见到学校党总支书记李元亮,就感受到他的朴实和亲切,一谈到学校的发展,就娓娓道来。他带领我们参观了解校园文化、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特色课程育人举措、办学品牌、办学成效。29年的教学生涯和5年管理经验,让他与家乡基础教育结下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他认为,如果教育一味追求考分,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会学得很苦,老师会教得很累,孩子学习没有了乐趣,眼光失去了灵魂,这难道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么?

文艺展演活动

“四雅文化”根植学校育人全过程。体现在百年酉阳实验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展现在师生的言谈举止。让百年酉阳实验小学师生成为“四雅文化”的代言人。通过实施特色课程化育人目标及“四雅”育人策略,让百年实小学生在六年小学生涯中形成“八个一”和“十二基因”,成就各自生命精彩,实现“文质兼美、内外兼修”育人目标,走出一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新路。

年级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从小自立自强能力

现实中,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十几岁了,父母还给系鞋带、喂饭、洗澡,有些父母认为这是爱,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有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成绩,很少让孩子参与课外活动,久而久之,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主发展机会,即使考上重点大学,高分低能,不能融入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听农课、学种一种农作物等课程作业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酉阳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年级课程育人举措。在每年九月开学初期,举行“开笔明礼.启蒙养正”为主题的一年级入学礼暨开学季课程展示活动。500余名一年级新生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踏上红地毯,走过“启智门”,齐聚操场。入学典礼在豪迈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新生宣誓、击鼓鸣志、吟诵《三字经》、行拜师礼、朱砂启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国学传统文化仪式感,寓意启智入学,正式接受“四雅”教育。

学校在入学季课程中,一、二年级设置“我是小学生啦、就餐礼仪我知道、我爱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在起步阶段,接受文明教育,学会就餐礼仪、整理文具、遵守课堂规则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开端。在四至六级布置“认识几种农作物、寻找家乡美食、制作家乡美食、听农课、学种一种农作物”等课程作业。

一、二年级阶段,布置学生自己洗脸刷牙、洗袜子、自己穿衣、背书包、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物品及卧室等课程作业。三年级学会自己洗澡、四年级学会拖地、洗碗洗衣。五年级学会打扫卫生、做一道家乡美食,六年级学会卫生值日,独立主厨为家人烹调一餐饭菜。

教师大胆放手,通过家庭实践课程、种植课程、家乡味道课程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八个一”:一双勤劳的手,一种良好的习惯,一双会观察的眼,一种尚美的品质,一张善表达的嘴,一副开朗的心态,一颗善思考的脑,一副健康的身体。培育他们“十二基因”:雅行—忠诚、开放、勇敢;雅言—文明、诚信、包容;雅事—执着、好学、感恩;雅趣—勤劳、善思、创新。着力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从小养成自立自强。

研学课程: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情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酉阳实验小学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时代新人作为育人目的。

在“中华一家亲课程”中,通过展示《56个民族56枝花》介绍土家族苗族文化特色、《跬步量中国》介绍一处美景、《我是小导游》介绍一个省市等,将“56个民族是一家”的理念传递给每个孩子,增强孩子们民族团结意识和文化自信。

在“追忆红色课程”中,学校积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筑梦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在烈士陵园中,学生们向英雄烈士们敬献花篮、默哀致敬。在参观革命烈士赵世炎故居时,同学们深入了解赵世炎的生平和革命事迹,感受革命精神力量。近距离仪式感体验,让孩子们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铭记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综合实践课程:体验农耕活动,培育协作能力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习书本知识,那么课外综合实践课程,就是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农耕研学,学科融合。2023年5月,学校四年级10个班五百多名师生前往花田乡何家岩村,与花田乡中心校共同开展“酉志少年,耕读花田”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这是酉阳县40年来第一次。

同学们走进绿水青山,听取专家讲解,体验农耕民俗,了解乡土风情,感受稼穑艰辛,树立劳动光荣、劳动致富意识。

实践活动将五百多名同学分成三批,每期2天1夜,依次开展三期活动。扎稻草人、插秧苗、学村史、刺苗绣、包粽子、绘草帽等丰富多彩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不怕苦不怕累,总是争先恐后,互帮互助,精神倍增。

追忆红色课程·同学们参观赵世炎列士故居

这种体验式教学,让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引导孩子们在问题面前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克服困难。孩子不仅了解我国传统农耕文化,还明白苗绣和包粽子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内涵深刻的“无字天书”,凝聚了苗族妇女的智慧结晶,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感恩课程:研学活动,培育孩子爱心和责任心

学校每年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坚持把课堂教学搬进“体验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中。坚持以“校园剧、课本剧”为载体,感恩课程以“我为长辈端杯水”、“我为长辈洗洗脚”为起点,注重孩子的感恩教育,培育孩子从小懂得感恩: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把忠心献给祖国,把责任心留给自己。

让学生热爱家乡,从认识桃花源景点和何家岩村古寨开始,让学生们走进酉阳龙头企业,了解家乡繁荣发展巨变。

认识“酉阳800”、认识重庆万源佳药业有限公司,详细了解家乡的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同学们参观茶油加工过程,了解茶油功效,明白这些家乡特产,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化、全域旅游、油茶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古寨之美、贡米之路、梯田之秀、文化之韵,一帧一帧诗画展现眼前,不仅开拓视野,陶冶农学情趣,还增强同学们从小热爱家乡情结,立志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努力学习。

近年来,重庆市彭水县、武隆区、南川区、贵州省岑巩县、德江县、沿河县、湖北省来凤县等区县学校纷纷到校访学交流,百年老校育人质量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认可。(向裕亮、庞春进、杨洪波、黄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