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里的守望者:一位乡村教师的八年深情与奉献
发布时间:2024-09-26 09:54: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中国广袤无垠的乡村腹地,有这样一位教师,她用八年的时光在偏远的山村小学里,书写了一段关于爱、责任与坚持的动人故事,她就是徐婷老师,一个平凡的名字背后,却蕴藏着非凡的勇气和毅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乡村教师的伟大与崇高。
八年前,当她从大学毕业,面对繁华都市的诱惑与偏远乡村的呼唤,她毅然选择了后者: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那个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干涸的土地期盼甘霖。她深知,教育是点亮乡村未来的明灯,她决定成为那束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在洞口县石江镇昆仑完小的日子里,徐婷老师担任了班主任,并承担起了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她以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知识的种子播撒希望,用无私的爱温暖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在乡村教学的几年里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前往武冈市瘐家桥教学点支教。那里条件更为艰苦,学生数量虽少,但教育需求同样迫切,她没有丝毫犹豫,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深情,踏上了新的征程。在支教期间,不仅要克服生活上的不便,还要面对教学上的挑战。她利用有限的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她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在她的努力下,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升。
她的家坐落在距离她工作学校五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宁静小村庄里,那里有着她深爱的亲人。然而,由于交通条件的不便,这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成了她每周必须跨越的距离。没有直达的公共交通,也没有便捷的私家车,只能依靠偶尔路过的班车或是搭乘村民的顺风车,才能踏上回家的路。因此,除了节假日和偶尔的特殊情况外,她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里,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共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学校成了她的第二个家,而学生们则成了她最亲密的家人。每个周五下午,当放学的铃声响起,学生们兴奋地收拾着书包,准备踏上回家的路时,她也会开始简单地收拾自己的物品,她的行李并不多,几件换洗的衣服、一些教学资料,还有就是对学生们满满的牵挂。她会把这些物品整齐地放进一个背包里,然后背上它,踏上回家的路。回家的路并不平坦,五十多公里的路程需要转乘好几次车,有时还要步行一段距离。路途遥远且颠簸,但她从未抱怨过,每当想到家中等待的亲人,想到温暖的灯光,她的心便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这份温暖和力量足以驱散她一周的疲惫和辛劳。然而,这份温暖总是短暂的。周日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时,又匆匆地返回学校。她知道新的一周即将开始,学生们需要她的陪伴和教导,她不能让自己的个人情感影响到工作,更不能让学生们因为她的缺席而受到影响。回到学校后并没有立即休息,通常会打开办公室的灯,继续批改作业、准备教案或进行个人学习,桌子上总是放着一盏台灯,那柔和的灯光照亮了她疲惫却坚定的脸庞。她知道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服务乡村。这样的生活坚持了八年,八年的时间里,她错过了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时刻,错过了无数个可以享受闲暇时光的机会,但她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她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乡村教育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无悔的篇章。
冬天的乡村,寒风凛冽,许多孩子的手脚都会生冻疮。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用自己的工资,为学生们购买了冻疮膏和保暖用品,亲自为他们涂抹,并教他们如何预防冻疮。她的细心关怀,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冬日里的温暖和幸福。除了生活上的关心,徐婷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安全。天黑之后,她会亲自送学生回家,确保他们安全到家。送完学生后,她还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她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她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这是对她工作的最高肯定。在她的带领下,班级氛围和谐融洽,学生们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此外,她还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指导学生参加邵阳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凭借出色的表现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教学成绩也在全县名列前茅,成为了乡村教育的佼佼者。
如今已经离开了昆仑完小,来到了高沙南泥完小继续她的教育事业。虽然环境有所改变,但她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在南泥完小依然担任班主任,用爱和智慧照亮着孩子们的求知之路,依旧保持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遵守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教师的伟大与平凡,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关于爱与责任的动人篇章。她是乡村教育的脊梁,是孩子们心中的灯塔。让我们向所有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致以敬意,愿他们的烛光永照,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之路。她的故事将激励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乡村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马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