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中为例,探索推行“警网双格”

发布时间:2024-10-10 13:32: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体融合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的几点思考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公安局课题组

内容摘要: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连接千家万户,关系民生福祉,守护安定和谐。本文以资中县“警务网格+综治网格”融合为视阈,探索基层“警网双格”融合统建管用的实践路径。在统强组织架构方面,明晰“1234”警网融合组织架构,有效破解条线各自为阵、警格与网格联动不畅等难题。在建实阵地堡垒方面,因地制宜打造19个特色主题城市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有效破解阵地场地紧张、人员力量不足等难题。在管严激励考评方面,健全四项工作机制,落实三级考评体系,有效破解社区治理人员管理职责范围不清、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难题。在用活闭环机制方面,深化事件办结联动调处和预警提示,有效破解群众诉求处置效率不高、基层社会治理成效不显等难题。

一、背景缘由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长期以来,“网格”是由基层党委政府牵头,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网格化治理是基于我国社情国情自下而上探索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警格”依托于公安机关设立的社区警务室,将辖区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数个警务单元,并将社区民警、网格专职协管员纳入网格管理队伍中,旨在提升社会治安治理效益、积极探索建立网格化警务运行工作体系的模式。由于网格和警格的隶属不同、辖区重叠,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情况。

2023年以来,资中县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省厅决策部署,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破解警务力量和网格力量条线为阵、单打独斗、治理效能不高等难题,投入资金3000万元,突出“统建管用”四措并举破难题,打造19个城市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实现“警务网格+综治网格”一体统建、双向赋能、同频共振,2023年收集治安线索1.1万余条,调处矛盾纠纷3800余起,有效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基本做法

(一)统强“警网双格”融合组织架构,变“条线分治”为“一体共治”。聚焦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条线各自为阵、警务网格与综治网格联动不畅等难题,资中县公安局在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升级“1234”警网融合组织架构体系,明确“警格+网格”人员定位,构建“警网吹哨、乡镇响应、部门协同、共商共解”的船城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统筹谋划布局。组建县级警网融合工作专班,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召集调度,定期研究工作进展。政法、公安牵头,制发《资中县“警格+网格”双格融合工作方案》,明确组织架构、人员配置、阵地建设各项要求,促进警情类事件和非警务类事件双向推送。二是统编联动机制。明晰“1234”警网融合组织架构,由属地镇党委政府统领,镇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为一级指挥长和社区书记、社区民警为二级指挥长的两级指挥调度体系,建立“小事二级办理、大事一级处理、特事专报处置”三级工作机制,实现县、镇、社区、网格四级联动调处,定期研判会商,共同处理工作困难问题。三是统揽警网配置。按照每个社区“1名民警+2名辅警+2名警务助理+1名禁毒专干+2名见习助理+N名网格员+N名义警”模式,将人、责、事全覆盖落实到239个网格,打造基层网格最小作战单元,社区民警担任网格治安指导员、辅警及警务助理担任网格巡查员,侧重治安巡防联控,网格员侧重基础信息采集和源头安全隐患排查,共同推动各项网格事项落地落细,形成警网融合基层治理工作合力。重龙镇东林社区先行示范,试点建立警网融合工作站,配备民警2名、辅警2名、警务助理2名、船城义警14名、网格员12名,联动开展治安巡逻防控,建成以来“盗抢骗”破案率有效提升。

(二)建实“警网双格”融合阵地堡垒,变“互动微治”为“一体精治”。聚焦破解基层阵地场地紧张、人员力量配备不足等难题,资中县公安局积极争取资金,加大人财物投入,因地制宜全覆盖建设城区警网融合工作站,加强基层阵地规范化建设,设置“三室四区”,深化综治、公安、社会等人员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平安建设格局。一是公安主体建阵地。根据辖区治安复杂度、人口变动量等因素,充分结合网格中的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基础要素,城区19个警网融合工作站利用国有闲置资产,选址商圈“C位”,警务室与综治工作站一体同建、合署办公,整合设置指挥调度室、矛盾调解室、民警办公室“三室”,划分来访登记区、群众接待区、网格服务区、警务咨询区“四区”,因地制宜分类实行“一格一警”“一格多警”“一警多格”,构建一体化警网融合联动联处工作站。二是政法主推建队伍。创新推行特巡警、交警、武警、派出所民警“四警融合”模式,配备民辅警60名,招录警务助理40名,配齐配强专职网格员211名,整合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五老”人员等社会力量,组建160余人“船城义警”队伍、20支230余人平安志愿团队等群防群治力量,构建基层治理“大平安”格局。三是警网主力建载体。在警网融合工作站的载体支撑上,突出共性要素与个性元素相结合,根据辖区地域特点、历史人文、治安状况等实际,19个工作站各有侧重,形成了以“护航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长山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以“建在群众家门口”为主题的东林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以“妇女儿童保护”为主题的砚台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以“便民育教服务”为主题的和鸣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以“传承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庙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以“弘扬廉政清风”为主题的长河堰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以“人民调解纾困”为主题的人和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等特征鲜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阵地。警网融合工作站的建立运行有效带动周边经营主体入驻,有力促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管严“警网双格”融合激励考评,变“被动参治”为“一体联治”。聚焦破解社区治理人员管理职责范围不清、网格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难题,资中县公安局探索构建以社区民警为主管、专职网格员为主力,建立“民辅警+网格员”联合大走访、大巡防、大调解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人在格中走、纷在格中解、事在格中办、患在格中消”。一是厘清职责主管。细化制定网格员、社区民警任务清单,明确47项工作职责,健全基础信息联采、安全隐患联治、治安防范联巡、矛盾纠纷联调、重点人员联管、法治教育联宣“六联工作机制”,实行“一格一策”,绘制辖区网格图,以“责任制+清单制+销号制”管理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二是共享资源联管。建立每日开展一次治安巡逻、每周开展一次社情民意收集、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每季开展一次联合走访警网融合工作站“四个一”工作机制。打通民警“E治采”与“网格E通”平台,组建城区“网格微信群”417个,全面实现网格内警情网情共享,形成“向群众发声”和“听群众呼声”的双向互动,实现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全要素精细管理。三是逗硬考评严管。将警网融合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健全社区日常考勤考核、镇级综合考核、县级复核考评三级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警网工作“周清单”、关注事项“提示单”、重点事件“盯办单”,把网格知晓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把辖区治安情况熟悉率、有效信息报告率作为主要内容,为深入推进警网融合联动提供基础支撑。2023年7月,社区民警和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某居民因旧楼安装惠民电梯发生纠纷,赓即介入调解,并通过“E治采”“网格E通”平台同步上报、跟进,相关部门及时响应,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四)用活“警网双格”融合闭环机制,变“交叉复治”为“一体善治”。聚焦破解群众诉求处置效率不高、基层社会治理成效不显等难题,资中县公安局在县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化事件办结联动调处和预警提示,充分发挥全科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持续加强警网融合联防联控,深入巩固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平安建设安全感满意不断提升群众度。一是用好全科平台提效。建成基础信息采集、事件流转处置、统筹指挥调度等为一体的全科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健全问题登记、报送、汇总、分析、分流、处理、反馈的“全闭环”流程,将3大类涉及176项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纳入警网融合内容,上报网格事件信息8.3万余件。二是用实流转督办升效。完善警网融合事项办结机制,明确警务事项24小时内答复处置,网格事项3日限期流转办结完毕,落实“3日黄牌、6日红牌”警告提醒。2023年以来,累计流转办理网格事项1591件,同比上升81.5%,办结率100%。三是用心服务群众增效。加强警网融合联防联控,分类设置情报信息员、隐患排查员、纠纷调解员、平安守护员、应急处突员、群众服务员、社会治理员、政策宣传员八类人员,累计收集各类治安线索、风险隐患1.1万余条,调解矛盾纠纷3800余起,协助办理各类案件140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270余人,接处警数量同比下降27.1%。2023年8月,资中县某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运用“民警释法+网格说理”方式,成功化解一起因停车场收费引发的群体性聚集苗头风险,受到群众好评。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启示

2023年以来,资中县突出“统建管用”四措并举破难题,建设打造19个城市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实现“警务网格+综治网格”一体统建、双向赋能、同频共振。工作开展一年以来,“警网融合”工作成效得到实践检验,全县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2023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5.3%,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4%,网格事项办结数倍增,矛盾纠纷化解率99.8%,毒品问题系统治理呈现“两降一升一清零”向好态势,电诈发案、损失、“两卡”线索、预警预后被骗率等指标平稳下降,群众安全感、平安满意度有效提升。四川省公安机关群防群治工作现场会、内江市“警网融合”现场会在资中县召开,省内外30余个县(市)区到资交流学习,工作做法获《四川政法》《四川法治报》刊推。

(一)推进基层治理“警网融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争取党委、政府财力支持、阵地支持、力量支持是推动“警网融合”的根本保障。坚持党建引领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加强党对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推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带动引领民警、辅警、义警、网格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思想一致、目标一致、同频共振,才能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

(二)推进基层治理“警网融合”,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核心是紧紧依靠群众力量开展社会治安巡防、基层矛盾化解、社情民意排查等工作,警格运行的关键是吸纳社会力量助力治安管控。在“警网融合”实践中,资中县坚持人民立场,通过双网并轨、一体运行,推动“网格+警格”在联动互通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深入排查化解矛盾风险隐患,织密筑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以更加扎实更趋主动的服务举措,践行以人民为中的发展思想和初心使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推进基层治理“警网融合”,必须推动队伍整合。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队伍仅仅依靠公安民警和基层党委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工会、妇联,司法机关、综合执法部门、信访部门等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民辅警、网格员、警务助理、义警、禁毒专干、专兼职人民调解员、行政执法人员等多元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参与网格化治理工作,形成以党领导为中心,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进而打造完善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四)推进基层治理“警网融合”,必须推动阵地融合。警格依托于公安机关设立的社区警务室阵地,综治网格依托于社区综治工作站阵地,两块阵地通常是分散布局、独立运行,实体阵地的不足、分散导致功能室不够,基层治理综治网格、警务网格在统一领导、信息共享、协作治理方面不够便捷。资中县在警网融合工作中,通过优选社区C位,建设警网融合工作站,设置“三区四室”,丰富社会治理功能,有效整合各方治理力量实体入驻,搭建实体化“一站式”基层网格治理阵地,有效增强服务群众效能。

(五)推进基层治理“警网融合”,必须推动扎口管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公安基层警务属于两条线,面临基层政法、公安两条线的信息互通、协作联动还不够紧密等问题。基于此,在警网融合工作中,资中县细化警网事项,将警务、网格工作内容和服务事项有效整合、扎口管理,形成全要素警网融合作战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聚力推动网格工作和警务工作纵深发展。依托集中培训会、警网例会等方式,对警网融合工作站入驻力量有重点有针对地开展业务培训,避免各自为阵、重复治理,实现“条线分治”向“一体共治”转变,有效节约了社会治理资源,提高了治理效率。(资中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