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德企之乡”制造“德国品质”

发布时间:2024-11-04 14:53: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公司之前的生产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订单需求了,所以我们今年重点实施三期扩建项目,进一步提高产能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起公司的发展规划,苏州瑞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

瑞高新材料是一家专注于环保型汽车内饰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也是太仓首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相关产品的技术指标可达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包括瑞高新材料在内,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太仓制造企业在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中显露硬核实力。截至目前,太仓共拥有全球灯塔工厂2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5个、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太仓制造”品牌是如何炼成的?

对德合作30多年来,太仓将“德国制造”的“基因”逐步移植到本土产业链中,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企业理念、组织、管理、技术、产品、服务和模式加速变革,提高太仓制造核心竞争力。“德企之乡”的城市名片经过多年的积累,孕育出“太仓制造德国品质”的产业名片。

品质“基因”:借石攻玉成就核心竞争力

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德国一直是制造业强国之一,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和工程技术,在汽车制造、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德国品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多年的对德合作,让太仓有了近距离接触、学习德国制造先进经验的机会。截至目前,太仓已经集聚德企超500家,总投资超过60亿美元。其中隐形冠军60余家,制造业德企的数量占全国德企总数超10%,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落户太仓。

越来越多的德企落地太仓,不仅带来了工业产值和税收,更带来了全球制造业的顶尖模板——

位于太仓高新区的舍弗勒是江苏最大的制造业德企,这家连续多年获评德国最具创新力企业之一的公司,在华研发团队仅次于德国团队,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二大研发中心,太仓也是舍弗勒在华最大的研发基地之一。

在太仓,不少德企像舍弗勒一样,通过中国本土的产品研发,力争以“中国方案”将企业的运营模式、产品运营等推广到全球其他市场。目前,半数以上的德企在太仓开展了本土化研发创新,越来越多的太仓制造借此扬帆出海。

扎根太仓的德企,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更带动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接轨国际先进水平——

从“郑和杯”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到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等交流平台,到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等区域载体,太仓已经形成完善的对德开放创新科技合作体系。

800多家太仓本土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德企开展产业配套、创新协同、人才共育、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了太仓制造产业的升级与完善。

同时,太仓推动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截至目前,累计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6家,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33人、省双创人才137人、省双创团队6个。

除了科技创新之外,太仓还开设中德总裁高级研修班,推动中德企业高管互学互鉴,在中德两种不同管理风格和观念的碰撞中,汲取新思想、打开新视野,让国际先进管理经营理念为本土企业赋能。

太仓逐步成为中德经济合作的重要枢纽和示范区,被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联合授予中国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并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

品质“内核”:人才底座+智造引擎的双轮驱动

今年5月,全国首家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在太仓揭牌,超20家合作院校、企业培训中心、专业培训机构落户,这是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实践的新一步,也是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步入的全新阶段。

“双元制”教育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蜚声全球的德国制造品质背后是“双元制”教育模式源源不断地向德国工业输送高技术人才。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标“德国品质”的太仓制造,同样需要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从德国到太仓,“双元制”教育撒下种子。太仓在全国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由职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把企业由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方”,转化成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方”。

从德企到本土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全面开花。如今,太仓本土化的“双元制”教育从德企扩大到欧美企业和本土民营企业,培养的工种从工业机械工、模具机械工扩大到物流工程师等新领域,为太仓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截至目前,太仓共建立10个双元制教育培训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万多名。

如果说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大国工匠、大城工匠是太仓从“制造高地”走向“制造高峰”的中坚力量,那么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就是太仓从“制造立市”走向“制造强市”的核心引擎。

德国工业4.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旨在通过智能制造、网络化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这与太仓的“智造”布局不谋而合。

近年来,托克斯、通快等优质德企进行大量的技术输出,累计为200多家太仓本土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太仓自身也积极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进程,在“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县(市)”榜单和“全国县域工业互联网发展二十强”榜单中均位列第五。

截至目前,太仓累计实施各级智能诊断项目776个,推进智改数转项目2920个,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共获评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5个、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3个、国家5G工厂3家,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个、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88个,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727家。

品质特性:从产品到标准走向国际前沿

5月,太仓市企业服务中心带领德资企业博可机械走进卓高玻璃,两家企业共同探讨国内玻璃制造行业市场环境及发展前景,交流互鉴国内外玻璃制造设备优势。

近年来,太仓依托企业服务中心等载体,组织“益企强链供需赋能”对接会、打造“工业品超市”等,加强德企与本土企业间的供需对接和经验交流,让优质的太仓制造产品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太仓制造品牌知名度和显示度。

依托“益企强链供需赋能”栏目,定期举办线下供需对接活动,协作开展企业游学、民企走进德企等活动,开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活动43场。“工业品超市”一站式整合各类工业产品资源,结合一键搜索功能,帮助企业快速匹配上下游产品。目前已上架工业产品986件,发布产品需求167条。

随着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太仓制造企业不断突破创新,“太仓制造”成为“德国品质”的“金牌代言”。

一款款太仓出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

太仓首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苏州贯龙电磁线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机用有色加工基地,其中核电用电磁线已替代进口产品,占国内份额的80%以上;太仓首家超百亿内资企业仓环铜业的产品无氧铜空空芯导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完全国产替代,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9%;扬子三井公司突破诸多技术瓶颈,全球首制高吨位大尺寸绿色高效LPG船……

一项项太仓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太仓积极指导标杆德企参与我国标准化建设,依托中德标准化合作试点,打造长三角区域中德标准化合作“太仓品牌”。截至2023年底,太仓德企参与制修订ISO、IEC等国际标准6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超100项。同时,大量本土标杆企业也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去年太仓共新增发布实施3项国际标准、68项国家标准和17项行业标准,新增获批2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一个个“太仓集群”集聚成型,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太仓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持续扩大“太仓制造德国品质”品牌效应,加快打造具有太仓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壮大“3+3”产业创新集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瞄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太仓市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12.6亿元,同比增长18.1%;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产业实现规模产值24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