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个融入”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4-11-05 11:10: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爱国主义乃中华民族的民族心与民族魂,更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及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群体,高校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崇高使命与历史担当。
融入课堂教学,守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阵地。着力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育人机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融会贯通,此乃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的每一门课程、每一类课堂皆承担着明确的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均需充分展现爱国主义的精神意蕴与价值追求。建设爱国主义案例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解并掌握历史文化、国家安全以及模范人物事迹及其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同时,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式手段。依据学生特点,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教育方式创新,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升教育实效。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网上红色纪念馆,借助 3D、VR技术实景还原红色故事场景,使其更加鲜活生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持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亲和力,进而在网络空间场域贴近青年、引领青年、赢得青年。
融入实践育人,打造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平台。实践教育是促使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拓展实践育人平台,让爱国主义教育从课堂教学走向实践体验,实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纵深拓展与长期延续。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与各类教育基地的协同育人,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感受行业发展成就、科技发展成就、祖国发展成就,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深入基层认识国情、服务人民,在不断奉献中锻炼自我,在脚踏实地中锤炼品行。常态化开展各类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生动有趣的实践体验中,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产生情感共鸣,将其内化为本行的行为准则,不断增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融入校园文化,筑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在微观层面是学生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宏观层面则体现着高校的办学宗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爱国主义理念会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并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个性、风貌和气象。加强校园爱国主义文化景观建设,文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育人载体。建设集思想引领、文化支撑、价值承载等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景观,让学生可见可感,在立体的爱国主义文化育人场景中涵养爱国情怀。学生社团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可根据社团内涵打造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助力大学生锤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在微信、微博、“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在切合时机地开展传统文化宣传与爱国主义文化交流。这种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方式,赋予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并提高其创新能力,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越来越契合当代大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皆为“人”。只有全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力量。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赵海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