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黄铁路:峥嵘十五载“朔黄重载”驶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4-11-21 17:48: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顺着起伏的山谷,从山西省神池县一路向东,朔黄铁路穿越太行山脉、连亘华北平原、达渤海之滨,一列列重载列车犹如一条“钢铁巨龙”,沿着朔黄线蜿蜒而行。

岁月峥嵘,斗转星移。历经15年的风雨变迁,“朔黄重载”见证了朔黄人的顽强拼搏精神,亲历了能源保供人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在千里朔黄线上,朔黄人以赶考的心态、昂扬的状态、奋进的姿态,扛牢保供使命,践行央企担当,铸就起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重载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筚路蓝缕,开辟凝聚期盼的梦想之路

我国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富集,而东南沿海地区需求旺盛。朔黄铁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拥有朔黄线与黄万线、黄大线组成正线全长889公里的运输大通道,连通了山西、河北、山东、天津四省市的铁路网,形成了“一干两支、多通道集疏运”运输网布局,成为西部辐射东部沿线路径最短、最优、最经济的运输线路之一。目前年运量超3.5亿吨,煤炭运输量占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的12%以上,是国家能源保供的主力军。

客运高速,货运重载,是国际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方向。面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能源供应的旺盛需求,朔黄铁路年运量一路飙升,由最初的548万吨连续七年超过3亿吨。发展重载运输是解决运输矛盾、提升运输能力唯一路径,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朔黄铁路发展重载运输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朔黄铁路线路高挖深填、桥隧相连,海拔落差达1500米,15次跨越滹沱河进入华北平原渤海之滨,汇聚了集团铁路弯道最多、线路坡度最大、桥隧涵最密集、自然环境最恶劣、列车操纵要求最高、施工组织最复杂、设备养护最难的“七大之最”,属于典型的山区重载铁路。在这样的线路条件下开行重载列车,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考验。

但朔黄人从不缺探索的勇气。“上游接得进来,我们必须运得出去”,这是朔黄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能源保供故事。

2008年,朔黄铁路在测量条件受限、无开行经验的薄弱基础上,遴选操纵技术精湛、综合素质过硬的机车乘务员成立“重载先锋队万吨指导组”,向重载铁路运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不负众望的朔黄人,在朔黄铁路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扛起重载运输的大旗,在千里朔黄线进行万吨列车静、动态试验。此时的“万吨列车”,对于整个朔黄人来说都还是新鲜词汇,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当时,我们考虑最多的是怎么拿下这个一万吨重、一千六百米长的钢铁巨龙。”参与当时试验工作的一位机车乘务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为了掌握万吨列车的操纵技术,他们参加了无线重联装置的培训,每天和厂家一起进行改造、试验,再改造、再试验……周而复始,不分昼夜连续作战。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笃志前行,虽远必达。2009年10月15日,朔黄铁路成功开行1+1组合万吨列车,拉开了重载运输的序幕,踏上重载铁路运输新征程,正式跨入“重载时代”。

砥砺前行,建设“朔黄重载”的发展之路

一条铁路联通了西部煤田的大漠孤烟与东部沿海的万家灯火,一种奋进的精神贯穿“朔黄重载”发展之路。

开辟新赛道,开拓新格局,是朔黄人勇立重载运输潮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沿着时间的脉络逆流而上,不难看到朔黄人奋发进取,奋力推动重载铁路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在朔黄铁路1+1组合万吨列车常态化开行后,朔黄人并没有止步不前,三年后的2012年12月27日,朔黄人心系重载,实干筑梦,在朔黄线成功开行132辆1+1组合C64万吨列车,刷新了C64编组列车的世界纪录。

能源安全保供,煤炭是“压舱石”,运输是“稳定器”。党的十八大以来,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朔黄重载”更是驶入发展快车道。

2013年2月3日,朔黄铁路首批“神华号”机车上线运行,开始担当单牵万吨任务;2013年6月5日,朔黄铁路2+0单元万吨列车成功开行;2014年9月29日,世界首次搭载TD-LTE通信系统30吨轴重2.5万吨重载试验列车,在朔黄线成功开行;2015年1月11日,朔黄铁路成功开行1+1组合1.74万吨重载列车。

技术的积累,带来爆发性的质变。2016年3月9日,国内首列搭载TD-LTE网路系统2万吨重载列车在朔黄线正式开行,开辟了我国2万吨重载列车搭载TD-LTE 4G网络系统的先河,把朔黄铁路“重载梦”推向了高潮;2020年5月18日,朔黄铁路常态化开行了1.6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可实现朔黄线任意车型的随机组合,提升了朔黄铁路的运输能力。

两万吨机车乘务员朱师傅面对“朔黄重载”飞跃发展,感慨地说:“那时候,真是想都不敢想,我们朔黄线的列车能拉这么长、这么多。”入职二十余年,他扎根在一线乘务岗位上,亲眼目睹了朔黄铁路的建设,见证了“朔黄重载”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交通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研发。朔黄人勇担时代重任,积极践行交通强国战略,于2024年4月20日,成功开行我国编组最长、载重最大的全自主技术3万吨重载列车,掌握了3万吨级重载列车运输成套技术,创造了山区铁路开行长编组重载列车的新奇迹。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回望朔黄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朔黄人经过十五载栉风沐雨、拼搏奋斗,用自己的足迹走出一部筚路蓝缕的重载铁路发展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交通强国建设落地、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科技创新,打通交通强国的希望之路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朔黄铁路发展重载运输,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挺起了中国重载的“脊梁”。

在两万吨列车开行初期,列车运行中出现了部件受损、冲动大等诸多难题,严重影响了朔黄线的运输安全和秩序。

为了解决线上重载列车运行的“疑难杂症”,朔黄人以创新思路为抓手,成立重载技术应用委员会、运输技术研究院、两万吨平稳操纵技术攻关小组,汇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用技术联盟,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综合施策,系统开展重载运输技术对策研究。

重载列车动力学是研判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数据。研究重载列车运行动力学数据,优化操纵降低重载列车运行受力,起初是朔黄人的痛点,也是难点。

“这项高端技术,当时只掌握在具有权威的少数铁路检测机构手里。”两万吨平稳操纵技术攻关小组成员说,以前每年进行重载列车试验,只能聘请这些检测机构来进行试验,才能获得列车运行的动力学数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重载运输事业的发展。

为准确掌握重载列车动力学规律,降低两万吨重载列车安全风险,朔黄人自主创新研制了“重载铁路机车车钩受力测量装置”、国内首台“两万吨综合检测(试验)机车”,可常态化采集重载列车运行动力学,逐步掌握了重载运输事业发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动力学数据。先后优化两万吨列车操纵40余次,解决两万吨重载列车操纵难题20项,将车钩平均受力控制在1000千牛以内,有效提升了列车运行品质。

围绕重载铁路高质量发展,朔黄人向“新”发力,朝“质”奋进,锚定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的目标,擘画“121”发展战略和“12121”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以先单机、再普列、后万吨列车、两万吨列车的顺序,探索重载列车自动驾驶,推动朔黄铁路迈入了智慧运输新未来。

管理创新是提升铁路经营质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重载列车开行中,朔黄人总结开行经验,先后编制20项管理制度,构建《重载运输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实现重载列车运行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标可查。2023年,朔黄铁路《基于两万吨重载列车开行的铁路运输企业创新管理实践》荣获“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二等奖”。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为了加快重载人才培养步伐,朔黄人创新重载人才培养的方法方式,将重载列车操纵技术要点写成“歌曲”,把教学内容做成“动画”,先后创作了《两万吨操纵歌》《两万吨教学动画》等内容供重载列车司机学习。这些教育模式的创新,加快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重载人才队伍培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铁路行业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栉风沐雨十五载,开拓奋进的“朔黄重载”承载着人民万家灯火的重托,创造了经济发展新活力,镌刻下朔黄铁路科技创新新高度,改变着中国重载铁路的影响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迎着晨光实干,不对晚霞幻想,朔黄人从万吨列车开行到两万吨列车常态化开行、三万吨列车试验成功,从重载列车运行到重载列车自动驾驶试验、无人驾驶,十五年一步一个脚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书写下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荡气回肠故事。

车轮滚滚,朔黄人建设智慧、绿色、高效的现代铁路运输体系步伐不断加快,正奋进在更壮阔的征程。风笛声声,一条通向智慧重载的希望之路,在能源大动脉朔黄线不断延伸。(刘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