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炒饭”——王韵歌点亮留守儿童希望的明灯

发布时间:2024-11-26 14:10: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柏拉图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使命。它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灵的滋养与人格的塑造。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中心小学女教师王韵歌以一碗简单的炒饭,诠释了新时代“四有”老师的深刻内涵,为留守儿童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

她的班级里,有一个名叫小贤(化名)的学生,家境特殊,父母离异后,父亲为了生计长期在外务工,留下小贤一人在家,成为了留守儿童,孤独地成长。面对生活的艰辛,小贤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总是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用坚定的眼神追寻着知识的光芒。

然而,即便是最坚强的孩子,也有难以言说的脆弱。有一天,小贤无意间在课后透露:“老师,我昨天晚上给自己炒了个炒饭,难吃得要命。”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惹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你炒的是臭蛋吧?”“哈哈哈哈哈”,然而深知小贤遭遇的王韵歌,却怎么也笑不起来。这句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王韵歌意识到,对于这个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来说,每一顿饭都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更是他对生活的渴望与期待。

那一刻,王韵歌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她决定,要为小贤炒一碗炒饭,将这份温情与关爱传递到他的手中,也传递到他的心里。于是,王韵歌利用课余时间,精心挑选食材,用心烹饪,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炒饭端到了学校。当这碗充满爱意的炒饭送到小贤面前时,他的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感动。

“老师,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炒饭!”小贤激动地说。那一刻,王韵歌的心里充满了欣慰与满足。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碗炒饭,更是她作为一名新时代“四有”老师,对学生深沉的关爱与责任的体现。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学生精神上的引路人,是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更是人格魅力的感染者。王韵歌深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她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识,更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学生无私的仁爱之心。王韵歌始终将“四有”老师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面对小贤这样的留守儿童,王韵歌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与关爱。她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小贤耐心的指导与帮助,更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小贤谈心,了解他的生活状况与心理需求,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在她的关爱下,小贤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除了对小贤个人的关爱外,王韵歌还积极倡导全校师生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开展了多次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这些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同时,她还积极与家长们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关爱这些孩子,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成长环境。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教育者用爱与耐心去浇灌。王韵歌深知,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它需要教育者拥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陪伴学生走过每一个成长的阶段。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教育者用爱与耐心去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因此,王韵歌始终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她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在课后时间里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孩子们也非常喜欢她,因为有她的语文课,不仅温暖,还有趣。王韵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孤单,因为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有人愿意陪伴他们成长。

在王韵歌的努力下,学校逐渐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开始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问题,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支持。小贤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阳光、自信、有爱心的少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着学校和老师的关爱与帮助,成为了班级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王韵歌一直坚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可能性。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引导他们探索未知,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份信念让王韵歌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投入,也让她在讲台上找到了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韵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四有”老师的深刻内涵与崇高精神。她用自己的爱与耐心去浇灌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花,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教育无言师引领,立德树人又一程。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崇高事业,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一朝躬耕、润泽百年,育才造士、不负韶华。身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工作者,王韵歌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发展中。(曾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