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文化强国“翼”,振民族复兴“魂”
发布时间:2024-12-10 15:36: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日,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弘扬优秀文化为“抓手”,以传承优秀文化为“准绳”,以文化与新时代的创新融合为“手段”,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筑牢文化自信、保护文化瑰宝的根基中,书写传统文化的新画卷,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保护力、创造力,助力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扬“古韵”,筑民族凝聚之“脊梁”,让中华文化之光映照九州。“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战国时期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从宋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再到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汇集着华夏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底蕴,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气韵风骨和精神脊梁。
在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将这些承载着华夏儿女智慧与精神的“古风雅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广大人民群众体会中华文化精粹,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共识,筑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脊梁。党员干部既要带头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大的“舞台”绽放时代光彩;又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
承“遗风”,护文化瑰宝之“根基”,让中华文化血脉绵延千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和祭天祈谷礼仪的北京故宫和天坛,展现了中国城市规划和佛教文化的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展现了大国工匠精湛技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艺,展现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敦煌莫高窟,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无一不蕴含着独特的故事和价值。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自觉以“主人翁”的身份,牢固树立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牢记嘱托,主动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引领者”“先行者”,更要主动担当作为,坚守本心,领会精髓,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食粮”,汲取文化遗产的“进步元素”,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依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文化瑰宝,使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融“新知”,创华夏文明之“新篇”,让中华文化之翼展现光芒。“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苹果黄芪水”“竹蔗马蹄茅根水”“桑葚枸杞桂圆茶”......中药养生茶的热潮,是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是消费者对中华传统文化“药食同源”的认可,是经营者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的结果;从旅游的“博物馆热”到文创产品火爆“出圈”,从“数字敦煌”的华丽亮相到《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不仅在国内产生现象级效应,更是充分融合国际化元素吸引国际眼球。广大党员干部当自觉做好中华文化的“破圈手”,既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脉络,又要勇于运用时代的产物创新打破时隔千年的“次元壁”。“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党员干部要善用新形式、新手段、新技术等现代化创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火起来”。深入挖掘文化宝库,做到“古为今用”,走好“文化+旅游”“文化+游戏”“文化+影视”等多领域创新融合之路,只有充分发挥创新创造力,创新文化的多元表现形式,才能在新时代开创华夏文明的崭新篇章,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光发热,绽放时代魅力。(屏山县书楼镇人民政府 陈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