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创新 塑造地区优势 聚力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样板区
发布时间:2024-12-27 15:24: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年来,崇信县全面落实中央和全省有关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八改”工程建设,统筹资源要素,打造富有陇东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省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县,2022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一、压实各级责任,持之以恒推进。把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与乡村建设、产业开发、乡村治理等工作一体推进。一是深入谋划部署。研究制定了《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洁”工程经验抓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任务、目标、责任、措施、时限“五张清单”,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贯通的整治格局。二是夯实三级责任。将环境整治责任包干到县乡村三级干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督战,县级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县直部门分类指导,各乡镇全力推进,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主抓、部门牵头、乡镇落实的推动体系。三是细化落实举措。每年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分年度、分行业、分领域细化目标任务和落实举措,聚力抓好“两拆四清五化六改六提升”,形成了同心同向、协调一致的治理体系。
二、聚焦美丽宜居,建设打牢基础。以“八改”工程为引领,部署开展村庄“水电网讯”保障、“路渠杆线”治理等十大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基底”。一是高标准编制乡村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对全县79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定位,明确了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和看不准村庄发展路径,高标准编制村庄规划73个,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抓手、振兴有蓝图。二是全方位补齐基础短板。统筹整合资金10亿多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项目,建成垃圾处理场(中转站)10个、污水处理厂(站)5个,硬化村组路300多公里,新建排洪渠50公里,改造农村电网64公里,整治乱搭乱建杆线130多处,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以上,行政村公厕覆盖率、自然村硬化路率、4G网络通村率均达到100%。三是多维度提升村庄风貌。按照村有“一庄塬乡人家、一簇树林掩映、一畦果菜花园、一片锦绣田园”目标,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边角地、闲置地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生态景观示范村32个,原S304沿线、新窑矿区、葛木路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示范典型3条,生态景观廊道13条,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生态景观。
三、全域优化环境,筑牢整治底色。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全民参与、系统治理、全域提升,实现人居环境由乱到治到精转变。一是专项治理。着眼根除顽瘴痼疾,在常态化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的同时,集中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三慎、三不、三禁、三无”专项整治行动和“九项整治清零”行动,拆除违危残建筑5500多户(处),清理残垣断壁4.2万米、垃圾杂物2万多吨,城乡联动、全民动员整治环境卫生,基本实现了“十无”目标。二是常态治理。县财政每年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为每个村平均配备6-7名卫生保洁员,购置了垃圾收集车辆和清扫设备,实行全时段、常态化清扫保洁。定期组织群众对房前屋后、公共区域卫生进行整治,评选美丽庭院4000户。三是文明治理。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各级干部带头开展卫生保洁、文明劝导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爱护环境,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由行政推动向群众自觉自愿,由集中式整治向制度化落实转变。
四、强化要素保障,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四项长效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粗放向精细、由突击向长效转变。一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按照“财政补助、项目支撑、扶贫支持、群众自筹”方式,每年整合资金1亿多元,全力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行“红黑榜”制度,采取“电视问政”“镜头聚焦”等方式,宣传整治典型,曝光突出问题,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推动落实。三是建立两个“三包”责任制。由村社干部包乱占耕地监管、包面源污染治理、包公益设施管护,责任到人,进行考核;由农户包房前屋后生态绿化、环境卫生整治、三堆清零,纳入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进行考核。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围,采取“统一督查标准、建立问题台账、跟踪销号落实”的方式,积极开展督导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经过多年长期治理,崇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全面改善,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崇信县农业农村局、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