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内涵及路径解析
发布时间:2025-01-02 14:16:28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必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2016年,正式发布了我国各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框架所凸显的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将“素养”即:“素质”+“养成”,替换了“素质”一词,具象出人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化合作用。该框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准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内核,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方面予以定义,并综合表达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此,高职教育应高度关注核心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变革。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其内核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在现实社会中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不仅是学习成果或应用技能的评价标准,更是集合了如“基本技能”“行为方式”“情感态度”等元素养概念的生态体系,是高职学生必备的品质和综合能力。其中“基本技能”体现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情感态度”透视高职学生的人文情怀、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行为方式”凸显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以培养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高职人才模式。高职院校应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起点,以能力开发为逻辑主线,以课程体系为重要载体,以产教融合为有效途径,以评价反馈为后续动力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此,院校必须优化顶层设计、迭代教育理念、重塑评价机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深厚人文情怀并具有国际视野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着力点夯实育人质量。高职院校应深入研究自身的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解构并重建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需求的匹配度,强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耦合度,重视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创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融合创业、职业、思政等内容,构建以项目、产品、案例、任务等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课程模式,努力探索从单项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融合典型工作任务的链式模块化课程模式。
推进产教融合促进高职学生对职业的理解。高职教育实施产教融合,旨在通过产教融合,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间的脱节问题,以促进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共同筹谋能够突出行业、产业、企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及时将行业前沿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把握职业内涵、职业发展趋势、职业素养等,以帮助学生自觉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双创”教育体系并纳入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以教育教学创新为主阵地,以学生创新创业为主抓手,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院校应打破专业壁垒跨越课程瓶颈,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协同行企搭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创教育开放协同平台,建立健全如“一联动、双导师、三培养、四平台”的“1234”双创教育体系。将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融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教育中,构建高职教育的大生态体系,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对标国际职业人才标准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通过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以及相关专业与国外院校的对接合作,引进优良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对标国际职业技能人才标准,将国际化元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路径强调高职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品德、认知技能、人文底蕴、批判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国际视野的全过程养成教育。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教育使命。(作者:龙加棣,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