趄柳树窗花:百年传承,绽放时代光彩

发布时间:2025-01-03 10:06: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张家口市宣化区赵川镇趄柳树村素有“窗花之乡”的美誉,其窗花艺术享誉大王川乃至整个宣化地区。趄柳树窗花在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中开枝散叶,时至今日已传至第五代。2014年趄柳树窗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窗花创始人赵登科奇人奇事

清末,趄柳树村仅30余户人家,村民们自守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熄,赵家是村中独户,赵仁之子赵登科自幼聪明好学,9岁被送至私塾学习,成为村中仅有的识文断字的人,赵登科16岁成为家中支柱,不仅农活拿的起,还能写写画画,村里人办红白喜事,起房动土,总请他帮忙张罗,画财神爷、各路神仙、聚宝盆、写大福字、喜字等等。

只要一进入腊月,村里就开始被即将来临的年节气氛所笼罩,分外红火热闹,人们纷纷置办各样年货,其中有两样东西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样是春联,另一样是窗花。因为它们都象征着节日的欢乐、祥和与喜庆。但是村里人也都抱怨窗花有点贵,薄薄的纸片,上点色,转腾几个花样,就要花掉二、三文铜钱,着实太不合算了。乡亲们的话让赵登科听在耳中,记在心里,他思考着自己制作窗花,不仅能为乡亲们省钱,自己也能挣点。

于是,他托人从宣化买回了各色颜料,自己要试着做窗花。由于掌握不好分寸,有时用力过大,把花样都抠烂了,赵登科虽经过反复练习,还是无济于事,问题仍就没有解决,此外做成的样子,上色时颜色也不好,没有乡亲们从宣化买回来的窗花鲜亮,色调分明,让人看了顺眼。赵登科冥思苦想之后,还是没有答案。

刚好一个腊月某天的早上,村头走来一位肩挑货担的老汉,落脚在当街人们聚集的地方,他在地上铺开一块布,拿出一摞摞五颜六色的窗花摆在上面,人们围上去,细细地品评之后买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窗花。老汉说他是蔚县人,专门做窗花,卖窗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站在一边的赵登科早已将老汉的话记在心里,等人们散去,他便和老汉闲聊起来,两人聊得很投机,当晚,老汉就住在赵登科家里,酒饭之后,赵登科就把自己做窗花的难处告诉了老汉,老汉人很厚道,明知道赵登科想做窗花,是同行,却不保守自己做窗花的诀窍,愿意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他。赵登科自然是求之不得,很乐意拜老汉为师,蔚县老汉讲得仔细并指出赵登科做窗花失败的原因,还亲手做示范,手把手地教给他,赵登科听得非常认真,练得也十分用功。翌日,两人吃完早饭,高高兴兴各自散去。

赵登科跟蔚县老汉学会了做窗花的技能,从此就成了趄柳树窗花的创始人。

趄柳树窗花的工艺流程

第一步备货选样。做窗花的必备材料是纸张、颜料和黄腊板,赵登科选用的“火纸”是一种麻纸,颜料需细腻鲜艳,黄腊板要平滑无杂质,材料质量对窗花制作至关重要,需仔细挑选,纸张和颜料的购买量通常根据窗花销量决定;选样是根据民间风俗和社会万象选择图案。

第二步剪样备料。选好样子将图案放在黄腊板上,用工具取出形状;剪样完成后把需要的颜料放在小碗中兑水稀释,达到想要的颜色效果,因为买不到黑颜料,所以把几种颜料混合到一起进行调制黑色,若遇到颜料太稠,还可加酒稀释。

第三步熏样钉样。将图案粘在火纸上,用油灯黑烟熏烤,图案印在纸上后剪下空白部分,完成图案;钉样需要先制作小纸捻,将窗花图案贴在火纸上,用纸捻固定,根据窗花大小决定火纸数量,用剪刀、小刀等工具剪制窗花。

第四步是上色压花。用小楷毛笔蘸颜料,根据窗花各部分颜色点染;等到颜料干透后,窗花会发喧,需要用石头压平。

完成以上四个步骤后,就能制作出称心如意的窗花。但这些步骤并非一成不变,灵巧的人,各道工序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制作起来轻松愉快,悠然自得。

窗花制作的工具

趄柳树窗花的销售

赵登科孙子赵有财老人回忆赵家往事时说,爷爷赵登科卖窗花主要在龙关、崇礼南部、宣化北部等地。但这些地方大多是山路,十分难走,而且常有野兽出没,父母就提心吊胆,担心爷爷遇到野兽或碰到坏人,尽管如此,爷爷天生一副好脚板,走起路来很快,四十多天能卖出3000多张窗花,龙关这些偏远地区就骑小毛驴。后来,窗花的工艺传到了父亲的手上。卖窗花时,除了摆摊,还需挨家挨户去送,求爷爷,叫奶奶,说尽好花,陪尽笑脸,人家还要左挑又捡,价格一降再降,才能卖出去几十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赵家窗花生意才又好起来的。

趄柳树窗花的艺术特色

窗花,虽是方寸天地,却包罗了人间万象。给人美的享受,也将人们的喜怒哀乐寄于其中。赵登科及后人制作的趄柳树窗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作工精致,色调分明,清新艳丽,多姿多彩,让人观赏后总要掏腰包买上一些才心满意足。

趄柳树窗花成品

趄柳树窗花的传承及新时代的发展

赵家的窗花技艺已有百年历史,自光绪末年传承至今。赵家凭借此技艺维持生计,因此比普通农民富裕,所以赵家对此技艺格外看中,守口如瓶,传内不传外,从赵登科开始,中间经历了儿子赵亮、赵闰、吴春(过继给吴家的儿子)三人。从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赵家的这份事业都是由赵登科的孙子赵有财、赵有启、吴春的儿子吴启明维持的,赵家掌握的做窗花方法与技能,在趄柳树人的眼里一直是个谜,直到六十年代初,与赵家要好的朋友王英通过观察赵家制作过程,学会了这项技艺,并传授给王示信等人,使得窗花制作在村里传播开来,王示信等人成为第四代艺人。

在六十年代,农村村民都是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窗花制作并未成为村里的副业,因此未能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后,村民们才有了更多时间从事个人事务,包括制作窗花,王示信等艺人继续坚持制作,尽管生活条件改善,但窗花的需求减少,只有少数艺人仍在坚持。

趄柳树窗花传承人王示信在检查一幅窗花的色彩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观念的更新,窗花的使用逐渐减少。尽管如此,王示信和其他几位艺人仍对窗花艺术的传承抱有信心,认为尽管它没有发展壮大,但不会失传,村民们始终相信趄柳树窗花艺术还会再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