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了千年的故事——松阳水利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10 14:50: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向东而去,浩浩荡荡,一条条水脉穿越重峦叠嶂,以光阴为伴,滋润了两岸。千年而立,岿然不动,一座座古堰坝截流护堤,以治理为章,福泽了松阳。
千百年来松阳依水而生,自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改造水域。至汉武帝时期,东瓯王率领军队4万余人,走水路至松古灌区的古市,留官兵开垦耕作,千年大计的水利工程便由此开篇。东汉割据时期,松阳吸引了不少家族迁入,治水垦壤,耕读传家。新时代以来,松阳一直非常重视松古灌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挖掘、展示、传承,在2022年公布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松古灌区申报成功。至此,松阴溪成为了全国唯一拥有两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中小河流。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水墨丹青之间,松阳人前后接力建起一座座堰坝。通济渠、青龙堰、金梁堰、白龙堰、青龙圳、白龙圳等千年水利工程构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络。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山塘、水井等水利设施,无不体现着先民的智慧。它们至今仍然在稳定水源、保护植被、提高农作物品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先人对水利资源的管理与分配早在500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水资源调配、水权管理、灌区管理等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技艺和制度的细节上,可以看到松阳先辈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设计,先进开凿技术的“烧爆法”,定量分析选择堰址的“七三”法,合理分配水量的“汴石分水法”,规范了用水秩序的分区“定期轮灌”,以及先进的可变更、可交易的水权管理机制等各种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令人叹服。
依水而生的松阳百姓深谙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大批水利工程的运行为松阳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处州粮仓”到商业交通要塞,一箱箱烟叶、一只只龙泉青瓷经此销往海内外。青山怀抱中的古村落,几缕袅袅炊烟,散发着浓浓的乡愁。作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融入民宿、餐饮等产业。同时,祈雨、行雨双龙、放水灯、排祭等民俗活动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吸引着更多旅行者踏足这片幽静而又热闹的土地。
走进集松阳水利博物馆、堰湖公园、白沙水利枢纽、景观科普电站、堤闸于一体的松阳县水文化公园,我们可以细细聆听这流淌了千年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今的松阳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为指引,在松古平原实施了松阳水网工程,构建了高标准的“安全、均衡、幸福、智慧”水网保障体系,使松阳百姓在先民水利工程的滋养下,书写松阳水利崭新的篇章。(松阳县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