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教育之光,点亮老龄化社会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1-14 14:39: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之际,我国正快步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一深刻的社会变迁,犹如一场悄然而息却影响深远的变革,给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才摇篮,理当在老龄化社会的舞台上担当重任,发挥关键支撑作用。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会议强调要锚定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为职业教育服务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

一、洞察时代需求:老龄化社会的紧迫呼唤

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2.5%。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攀升,养老服务领域面临着重重困境。一方面,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短缺如同巨大的缺口,横亘在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道路上。数据显示,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地区,养老机构普遍陷入人手不足的困境,具备专业资质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复杂多样的照护需求。另一方面,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的匮乏,使得养老服务局限于基础照料,难以向康复护理、心理慰藉、老年社交活动组织等多元领域拓展,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与此同时,中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成为亟待挖掘的富矿。随着寿命延长、健康水平提升,许多尚有精力与能力的老年人渴望重返职场,为社会再添活力。然而,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与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脱节,急需职业教育为其量身打造技能提升路径,助力他们顺利实现再就业,续写职业新篇。此外,适老化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老年消费市场蓬勃兴起,从智能助老设备到个性化老年旅游产品,无一不期待着职业教育能为其输送深谙老年需求、精通专业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填补市场空白。

二、审视当下格局:职业教育的现实答卷

回首过往,职业教育在服务老龄化社会方面已迈出积极探索步伐,取得较为瞩目的成就。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校共开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770余个。职业教育方面,现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设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15个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相关专业,2023年中职相关专业布点1700余个,高职专科相关专业布点1600余个。继续教育方面,国家开放大学等33所高校2023年备案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点34个。然而,成绩与问题并存。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层面,部分职业院校虽已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可专业布局分散,未能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合力。课程内容也多侧重于传统护理知识,对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以及新兴养老科技应用等融合性知识涉猎不足,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养老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领域,虽有院校与养老机构、企业牵手,试图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但合作深度欠佳。实践教学基地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实习流于表面,难以接触到养老服务的核心业务与前沿技术;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共建、成果共享等关键环节协同乏力,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社会认知与职业吸引力更是不容乐观。养老服务行业长期被贴上“低薪、辛苦、没前途”的负面标签,使得职业院校养老服务专业招生遇冷,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毕业后,面对有限的职业发展空间与微薄的薪酬待遇,纷纷转行,对口就业率持续低迷,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职业教育服务老龄化社会的根基。

三、借鉴国际经验:汲取有益启示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在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时所积累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模式虽各有侧重,但都蕴含着可资借鉴的智慧,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提供有益启示,助力我们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道路。

德国“双元制”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模式,以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为特色,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或养老机构进行实践训练,确保知识与技能的无缝对接。该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技能实践应用为目标,涵盖老年护理的多个方面,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和项目化学习,并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德国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标准化教学、权威认证和精英师资配备,养老服务人员需通过资格考试和进修才能上岗,从而为养老产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推动了产业的精细化发展。

日本,作为老龄化社会的先行国度,构建了老年职业教育与再就业支持体系。多元的老年继续教育模式,为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打开了知识大门,无论是电脑操作、手工技艺还是健康管理课程,应有尽有。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高龄雇佣、就业扶持政策,为老年人再就业清除障碍,激发他们二次创业、再绽光芒的热情。

这些国际经验启示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政策协同是保驾护航的东风,而强化实践教学则是锻造人才的熔炉。我国职业教育应取其精华,结合国情,探索出适合本土的发展之路。

四、砥砺奋进前行:开启中国职教新篇章

展望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服务老龄化社会亟需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优化上,院校应紧跟老龄化步伐,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聚焦智慧养老、临终关怀等新兴领域,增设相关专业。同时,打破学科壁垒,将医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于课程之中,打造立体式养老服务课程体系。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服务老龄化社会的首要前提。职业教育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通过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对老年人的关爱之心和奉献精神,为老年人提供有温度、有质量的服务。

深化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一环。院校与企业要结成紧密型共同体,以订单式培养、共建研发中心等创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实践场域、打造互动式学习场景。例如,智慧养老3D可视化建模数字孪生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环境,实时模拟养老院的物理环境、设备运行状态、人员分布等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交互,进行操作和维护训练;养老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融合了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3D建模构建出模拟真实的养老院场域,学生佩戴VR一体机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操作和实训练习。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还为养老服务行业出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提升社会认知与职业吸引力迫在眉睫。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养老服务人才普遍缺乏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发展空间,这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和公益活动等全方位宣传攻势,展现养老服务行业的温暖与价值,重塑行业形象。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养老机构的温馨环境、专业服务以及老人的真实看法态度等内容,提升机构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其次,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规划清晰的职业晋升路线,如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进一步拓宽养老护理员的成长通道。此外,提高薪酬待遇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应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原则,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薪酬待遇,并将工资分配向一线员工倾斜。同时,通过开展表彰活动、举办技能竞赛、建立工作室、选树典型等多种途径,加大养老服务人才褒扬激励力度,提升其职业尊崇感和社会认同度。这些措施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养老服务行业,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助力老年人终身学习与创业,是职业教育在老龄化社会中肩负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应精准对接老年人的兴趣、能力与就业意向,为其量身定制多样化的培训项目。例如,针对有意愿涉足电商领域的老年人,开展老年电商创业培训,教授电商平台操作、网络营销策略等实用技能;对于追求文化艺术修养提升的老年人,提供书画艺术技能进阶课程,涵盖绘画技巧、书法创作等专业内容,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挖掘潜在的艺术创作与教育机会;开设AI相关课程,提升老年人的人工智能素养,提高AI使用和反诈骗等能力。

展望未来,在国家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以前瞻性的视野与果敢的行动力,深度融入老龄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创新为驱动引擎,积极探索智慧养老、老年福祉科技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适老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支撑。凭借实干的精神,扎实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借力高科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虚实结合的养老服务场景中磨砺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绘就职业教育服务老龄化社会的绚丽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为社会的和谐繁荣,注入磅礴的职业教育力量。(李晶晶 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