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色河铺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业态

发布时间:2025-02-17 10:05: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位于山阳县城以西15公里处的色河铺镇,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系统谋划、整体部署、逐季实施、逐月推进,“恋恋陆家湾、和美康养地”“多彩色河铺、幸福峒峪河”等一系列名片的推出,奏响了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

产业旅游齐步走,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陆家湾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项目,历经两年多的精心打磨,已华丽转变为集多元业态为一体的农文旅康养综合体的典范。初步形成了“一带一核心三环七片区”的生态文旅发展新格局,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活动走进陆家湾村。9月份,陆家湾村被省农业农村厅纳入“首届陕西魅力休闲乡村”名单。建成以九眼莲、稻油轮作、大棚蔬菜、生态养殖等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产业300余亩,布局田野“打卡点”30余处,秦岭喜柿山居民宿100间,逸野度假酒店、露天游泳池、水上乐园、新疆主题餐厅、餐饮小木屋、生态垂钓园等项目现已投入使用,配套开发汉服、摸鱼、垂钓、采摘等农耕体验新业态,吸引更多的人来到陆家湾村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探索发展九眼莲系列、富硒大米、高端圣女果等农土特产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制作、文化产品创作等特色加工产业,开发陆湾杂面、山阳米酒等非遗加工产品,开发九眼莲主题、农耕主题、秦岭野生动植物主题文创产品。农文旅有机融合,促进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以上,将600户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

落实“党群联心卡”制度,划分21个服务网格,形成基层治理“一张网”,探索“党建+便民服务+游客服务+企业服务+特产展销”模式,建设党群客创中心1处,设置政策墙、服务卡、留言板、回音壁、红黑榜,打开群众服务“一扇窗”,提升群众满意度。依托“智慧乡村+智慧旅游”建设,在核心景区设置门禁,联同30个监控设备统一并入智慧大屏及后台,实时监测景区人流、车流及动态,形成大数据监管。租赁200余户群众土地、林地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实现资产变资金;租赁12户群众住房发展民宿,实现民房变民宿;开发公益岗、服务管家等工作岗位60余个,实现农民变服务员。

延伸特色产业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情况下,色河铺镇以“粮、药、果、畜、特”五条主线为抓手,在峒峪河流域共建成800亩省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0亩小麦基地等粮油基地;新建2000亩连翘、300亩五味子等中药材基地;建成400亩猕猴桃、1300亩红仁核桃高接换优、200亩名优苹果等林果基地;新建千头牛厂1个,扩建500头牛厂1个,改造2个万头猪场、2个2万羽鸡场,建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中心1处;建设20亩高端草莓采摘园、扩建豆芽厂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时,采取“企业抓两头、农户管中间”的模式,建成峒峪寺酿酒示范村,峪口豆芽加工示范村,带动40户示范户。在布局“大而全”产业格局的同时,也兼顾“小而精”的“五小经济”。通过招引、盘活、巩固三种方式,培育6个龙头企业、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家庭农场、53名能人大户、8个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8个就业服务保障站等六类经营主体,拓展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实现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金、入股分红金、公益岗薪金、产品销售金、三产服务金等六个方面增收。在峒峪河整流域项目建设期内带动脱贫户和低收入户158户,户均增收600元,建成达效后,带动农户235户,户均年增收1000元,村集体根据投资规模收入增加1万至4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

旅游康养相结合,为幸福生活增色添彩

亲近自然,与草木对话;枕卧星空,与星月相见。独特的“山、水、林、田、房”生态优势及“八卦S型”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游客走出城市,来到这里品尝农家菜肴、体验农耕生活、解锁度假体验。为了能让客流变“客留”,色河铺镇聚力抓环境整治,让游客行走在“天然氧吧”中舒适度不断提高。拆除公路沿线违章建筑、残垣断壁、破旧圈厕柴棚256处。清理影响村容村貌的土堆、石堆、柴堆、粪堆、垃圾堆等“五堆”2600余处,清理整治河道12.6公里。探索“中心户归集、村民小组统收、村委会集中转运”的治理模式,配备垃圾桶、旅游垃圾箱、垃圾转运车、垃圾集中转运台等设备设施,充分利用各村门口空闲空地、村民聚集地等,建设口袋花园,休闲广场,评选最美庭院。落实公益岗打扫、村干部巡查、包村干部抽查、镇主要领导督查“四个责任”,确保环境卫生长管长洁。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旺则百业旺。下一步,色河铺镇将进一步聚焦“显特色、做精品、亮品牌”,通过创新产业、旅游、观光、研学为一体的运转模式,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土地持续“生金”,让好山好水好风景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供稿:山阳县色河铺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