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 “洗碗效应”,让实干者无忧

发布时间:2025-02-27 14:10: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主动承担洗碗任务的人,稍有不慎打碎盘子,便可能招来责备;而那些从不插手洗碗的人,却毫无犯错的“风险”,得以置身事外。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洗碗效应”。它不仅存在于家庭琐事中,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有着深刻的映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工作场景中,实干者往往积极投身于各项任务,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犯错的概率相对增加。一旦出现失误,哪怕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就可能被揪住不放,遭受无端的批评和质疑。反观那些习惯于推诿扯皮、逃避责任的人,由于极少参与实际工作,犯错的机会寥寥无几,反而能在一旁“明哲保身”。这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不良风气,严重打击了实干者的积极性,导致团队协作效率低下,创新发展的步伐也随之停滞,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在破除“洗碗效应”的征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精准监督,矫正评价偏差。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工作实际,对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开展全流程监督。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沟通相关人员,全面了解工作情况。对于勇于担当的干部,客观公正评价,精准区分非原则性失误中的无心之失与故意违规。如民生保障工作中,干部因政策理解偏差失误但及时补救,应被包容指导;对故意违规则严肃查处,以此打破唯结果论的错误评价导向,让实干者得到认可。

严管厚爱,激发担当动力。执纪问责时,纪检监察机关以纪律和法律为依据,严肃查处推诿扯皮、恶意诋毁实干者等行为,形成威慑,净化工作环境。同时,关注干部成长,搭建培训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对积极作为的干部表彰奖励,激励更多干部担当作为。

常态警示,筑牢思想堤坝。纪检监察机关将警示教育常态化,组织观看警示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学习典型案例,让干部时刻警醒,树立正确政绩观和价值观,从思想根源抵制“洗碗效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洗碗效应”危害社会发展,亟待解决,每个人都应认识其危害并主动改变。纪检监察机关更要持续发力,为实干者保驾护航,让偷懒者受到惩戒,共同营造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富宁县纪委监委: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