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不可走样

发布时间:2025-03-18 10:35: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郑板桥任县令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典故,生动诠释了倾听民意的治理智慧。基层走访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是丈量民生温度的“刻度尺”,这就需要杜绝“扎堆式打卡”“作秀式慰问”“蜻蜓点水式走访”等冰冷走样表演。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常叩民生之门、常问群众之需、常解百姓之忧,在“走”与"访"的循环往复中锤炼为民初心,以“真走访”换来“真信任”,用“辛苦指数”提升“幸福指数”。

常叩民生之门,需有“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各不相同。党员干部要走出“文山会海”,告别“指尖落实”,在晨光熹微时走访街巷阡陌,于暮色四合中倾听家长里短。既要关注“米袋子”“菜篮子”等显性需求,更要留意"教育难""就医难"等隐性诉求,把“群众找上门”变为“干部走上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换取信任。

常问群众之需,当具“解剖麻雀”的细致功夫。“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问题往往错综复杂,若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便会只见表象难触本质。党员干部要秉持“蹲下身子才能看清蚂蚁”的态度,在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社区院落共话家长里短。既要注重“键对键”的线上沟通,更要强化“面对面”的线下交流,通过“拉家常”式访谈,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让走访真正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金钥匙"。

常解百姓之忧,须怀“马上就办”的务实作风。“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民生服务的温度,藏在解决问题的速度里。党员干部要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办。既要善于解决“水电路气网”等共性问题,更要勇于攻克“办证难”“养老难”等个性难题,通过流程再造、机制创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被动应对”转为“主动服务”。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基层走访不是“作秀式”调研,而是“心连心”的互动。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常叩民生之门、常问群众之需、常解百姓之忧,在“走”与“访”的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服务本领,让“民生答卷”写满群众的“幸福笑脸”,用“枝叶关情”的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人民政府、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