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进修附小:以“杂志+实践”育人模式 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18 11:00: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雷锋》杂志“雷小锋号”为育人载体,通过“接力包传阅”特色活动,将学雷锋精神贯穿“学、知、信、用”四大育人环节,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实践化的创新探索。

学:“雷小锋”接力包传阅构建全员学习网络

进修附小校园内树立了雷锋塑像、雷锋门,建成雷锋园,内含“雷锋七问”和“雷小锋七问”。原有的四季文化石上錾刻雷锋日记内容,使其焕发新的教育价值。

聘请陶克将军作为校外辅导员,为师生讲述雷锋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与军事博物馆开展馆校联动,请军博讲解员为少先队员们讲述雷锋的生平事迹,鼓励少先队员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弘扬雷锋精神,争当先锋。

进修附小组织师生走进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第二小学和北京雷锋小学学习,进一步感受雷锋精神的力量。

在建立实体教育场域的基础上,“雷小锋”作为移动式学习载体,通过“大手拉小手”接力传阅机制,构建起覆盖全校的雷锋精神学习网络。每期杂志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雷小锋接力包”阅读交流组,高年级学生担任“传阅指导员”,带领低年级同学共读“雷小锋”,并定期在雷锋园内举行传阅仪式,在庄重的传阅交接仪式中传承红色基因。本学年全校累计传阅杂志21600余册次,形成“人人有杂志、班班有故事”的学习生态。

知:“雷小锋”互动专栏深化多维认知体系

教师阅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青年教师轮流在微信群内推送、分享。红领巾广播时段,小小广播员们朗读《青少年学雷锋》篇章,全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学习雷锋精神。

依托杂志“雷小锋热线·我问你答”等特色栏目,进修附小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认知体系。积极创新形式,借助科技手段让雷锋精神焕发新的活力。通过问卷星的形式了解全校同学想对雷锋叔叔提出的问题,借助AI技术让雷锋叔叔“现身说法”。“AI雷锋叔叔对话”,将传统学习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这些内容又反哺到红领巾讲故事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中,形成“杂志启发-课堂深化-实践验证”的认知闭环。

创新设计“雷锋成长档案”项目式学习,构建“雷小锋”杂志阅读的时空对话机制。五年级学生完成杂志深度阅读后,将批注感悟封装在特制的“雷小锋时空胶囊”中。六年级毕业季启封胶囊时,经历三重教育唤醒:首先在“成长对比墙”上对照五年级的稚嫩笔迹与六年级的实践成果;继而通过“时空对话卡”给当年的自己撰写回信;最终将对学弟学妹的嘱托移交新任五年级“传阅使者”。这种螺旋上升的认知迭代,使杂志阅读感受从静态文字升级为动态成长坐标,展现对雷锋精神认知的维度拓展。

信:“雷小锋”榜样矩阵筑牢精神信仰根基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学校建立了三级评价体制:班级、年级、校级"雷小锋"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表彰学雷锋先进个人和集体,树立了一批批学雷锋活动的典型和榜样。

学校精心策划了“小雷锋”美德小存折活动,旨在鼓励学生们在假期中积极记录自己阅读雷锋书籍的心得、践行雷锋精神所做的好事。开学后对每位学生的美德小存折进行细致评价,表彰表现突出学生,弘扬正能量,传承雷锋精神。

“雷小锋”每期推出各学校学雷锋活动的宣传报道,进修附小的12幅学生绘画荣登“图说美好”专栏。2024年3月刊的封面故事以“雷锋舞龙队”为题,生动记录了学校舞龙队员们春节期间无私奉献、义务演出的瞬间。

杂志深度报道了五1中队这个先进集体,走进社区、踏入敬老院的事迹。

张秋敏校长撰写的《学会宽容》一文亮相于校长论坛栏目,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心理健康指导。

进修附小更多的班级、小队行动起来,催生出19支学雷锋志愿团队。

用:“雷小锋”实践平台激活创新应用场景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与军事博物馆、李大钊烈士陵园、香山双清别墅等7家单位共建学雷锋实践基地,搭建起立体化实践平台。

军事博物馆小小红色讲解员们,最喜欢“雷小锋”中“兵器知识”栏目。这支小小红色讲解员团队已累计服务500多小时,专业讲解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通过阅读“兵器知识”,红色讲解员们丰富了讲解内容,这种“杂志育信念-实践强信仰”的螺旋上升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雷锋精神的实际意义。

进修附小通过《雷锋》杂志“雷小锋号”接力传阅工程,实现了雷锋精神培育的四个转变: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零散活动到系统建构,从历史记忆到时代创新,从校园实践到社会辐射。这本流动的红色教材已超越传统读物范畴,成为串起校家社育人链条的情感纽带。未来,进修附小将继续深化“杂志+实践”育人模式,坚守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让雷锋精神在传阅中传承,在传承中焕新,着力培育具有雷锋精神的时代新人,为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