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捡“星星”的人
发布时间:2025-03-19 17:04: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当启明星还悬在天际,戈壁滩已铺展开一幅苍茫画卷。5辆越野车如离弦之箭撕破戈壁的寂静,疾驰中卷起层层沙浪,轰鸣着冲向荒原深处,在凝固的沙海中犁出蜿蜒的轨迹。车上,身着印有“中国航天”标识队服的试验队员们,好似跳动在灰黄幕布上的火焰,为这片枯寂寒冷的“战场”注入炽热温度。
这里是外场试验的残骸搜索现场,十院外场试验队的残骸回收组,一群航天人正前往大漠深处打捞从苍穹归来的漫天“星星”。
用毅力画出的“星图”
“全员注意!佩戴好对讲机,即将抵达目标区域。”组长老刘的指令刺破了车窗外的风声。车队迅速聚拢前行,在砂石地上划出几条清晰的弧线。
这是他们连续第五天深入无人区。任务结束后,试验残骸散落在这片区域,他们相当于要在280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内搜寻“数十枚硬币”,这是现实版的“大海捞针”。他们要搜寻的最小的芯片仅有指甲盖大小,加上沙丘、骆驼刺和胡杨林等遮挡,难度可想而知。沙海寻“星”,考验的不仅是眼力和体力,更是航天人的精神。
车队不知在连片的沙丘盆地中来来回回转了多少圈,相似的景色在队员们眼中飞驰而过,车辙印在砂石地上勾画出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星图”。
“前方发现疑似残骸物!”90后组员小陈挺直嵴背紧紧盯住前方,整个车队如同发现猎物的狼群陡然转向。他推开车门率先跳下,厚厚的雪地靴瞬间陷进松软细碎的沙层,一深一浅地向目标走去,其他组员也纷纷下车,满怀期待地向他靠拢。
戈壁“寻宝”三十六计
毁伤评估专家华副主任也加入此次的搜寻队伍中。他一边跪在凹凸不平的沙地上,一边小心翼翼清扫着烧焦残片上的沙尘。“找到了,是我们的产品!”兴奋之余,他用颤抖的声音说道。
正午时分,组员们在残骸轨迹推导上锱铢必较,充分考虑试验轨迹、部件位置、当日风向等影响因素,大家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完成了一次“头脑风暴”,粗略测算出其余残骸散落方位,最终在卫星地图上标出多个待查区域。
组员们采用“拉网搜索法”,沿着产品飞行方向向前“地毯式”搜索,他们像考古工作者般对各自负责区域进行网格化筛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青年组员小陈发明的“三点定位法”更是让搜索效率提升50%,他总说:“残骸落点看似随机,其实和产品轨迹、风速变化存在函数关系。”
“穿着这么厚的衣服在戈壁滩里走上100米,比在操场上跑1000米还累。”队员小朱一边大口喘着气,一边断断续续地喃喃自语,刚走出几百米便已是满头大汗,笑着调侃自己享受了一次“沙漠日光浴”。
星河见证的誓言
组长将最后一块关键残骸装入转运车,晚霞已为戈壁披上“金甲”——他们今日收集近50件残骸,将为此次新产品试验提供珍贵的分析数据。
“返程!天黑前车队开出无人区!”组长拍了拍身上的沙尘说道。随着沙粒簌簌掉落,全员踏上了返程的路途。随着一阵阵的摇晃颠簸,几名组员很快进入了梦乡。
远处,夕阳将胡杨的枯枝拉成细长的影子。这些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的“沙漠英雄树”,见证着新一代航天人用脚步丈量航天报国的征程。
当车队驶离时,一截挂着红绸带的胡杨枯枝在风中轻晃——那不知是谁系上的标记。来年风季,或许会有新的“星星”坠落于此,等待另一群“寻星者”在这片戈壁滩写下新的故事。(供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总体设计部 贾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