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板凳上的初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28 10:32: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只有小板凳和真心话——这种“沉浸式”的干群互动,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写照。
破除“物理距离”,在躬身实践中感知真实民情。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将调研简化为“数据报表里的民生”“会议室里的决策”,这种“悬浮式”工作法,容易导致政策与群众需求“温差”显现。真正的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区”,走进田间地头的“实践场”。上世纪80年代,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为治理风沙,连续数月吃住在沙丘,与村民同挖沟、共栽树,最终摸索出“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科学方案。这种“用脚丈量民情”的作风启示我们——政策的生命力,源自对现实土壤的深刻认知。今天,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复杂课题,更需要党员干部放下“遥控指挥”的惯性,在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农家院落中捕捉最鲜活的社情民意。
跨越“心理鸿沟”,在平等对话中倾听群众的声音。现实中,“干部问得刻意、群众答得谨慎”的场景并不鲜见。有的座谈会变成“干部念稿、群众鼓掌”的过场,有的走访沦为“拍照留痕、填表交差”的形式。究其根源,在于未能营造让群众敞开心扉的对话环境。干群从来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冰冷关系,真正的倾听,在于真诚的共情与尊重。场景越“土”,信息越真,当党员干部降低姿态、打破形式,褪去“官腔”、放下“身段”,平等对话、双向沟通,才能让群众放下顾虑,群众自然愿意掏出“心窝子”、说出“吐槽点”、提出“金点子”。
打通“转化梗阻”,在科学决策中实现民智升华。某小区闹着要拆围墙,不能立马拍板改规划;群众说“医院排队时间长”,别光想着多开几个挂号窗口;村民反对修路,不一定是“思想落后”,可能是怕占了自家菜地……老百姓提意见就像往筐里倒豆子——有圆的有瘪的,有好的有坏的。党员干部得学老中医“把脉”,以“解剖麻雀”的功夫区分个案与共性,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吃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拆掉“心墙”、架起“心桥”;听到原汁原味的民声,才能制定“带露珠”的政策;用真情实意贴近群众,才能让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同频共振”。
好的干群关系,不是干部当“救世主”,群众当“伸手党”,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党员干部能坦然坐在农家院里喝粗茶,听得懂方言里的喜怒哀乐,政策就能带着“泥土味”;群众能对着干部倒苦水、说真话,治理就有了“人情味”。(文山州麻栗坡县纪委监委:盘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