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学习故事” 促家园共育
发布时间:2025-04-08 09:52: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家长的理念在转变,对幼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是专业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如何实施高效的家园互动给予家长有效地指导和支持,成为幼教工作者亟需思考、探索、实践的核心问题。我园近几年,借助“学习故事”促进家园共育,以“分享初识--尝试记录--分析回应”三部曲,让教师与家长在“学习故事”中穿行,让家园在“学习故事”中共鸣,孩子在“学习故事”中收获。
携同家长走近“学习故事”
家园合作中,为了让“学习故事”深入家长的心,在实践初期,主要从分享入手,使家长对“学习故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研读老师撰写的“学习故事”,让家长感受喜悦。“学习故事”是有温度的教育,让家长感受到“学习故事”中自己孩子的“哇”时刻,看到故事中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每个孩子的学习都带有“个人的烙印”,孩子的探索能力不是我们大人能想象的。老师精准地识别、专业地支持回应,这才是孩子需要的学习,让家长感慨,激发去践行。
通过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让家长认同接纳。“学习故事”的撰写与分析回应是教育技术活,教育理念必须得先行。为此,教师让家长在手机上下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通过自习、线上线下共同研读了解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认同接纳《指南》倡导的教育理念。
携同家长走进“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主要由注意、识别、回应三部分构成,需要教师帮助家长走进“门”。初期,家长只要做好“学习故事”的注意部分即可,识别与回应部分需要教师个性化指导完成。
通过头脑风暴与个别指导,让家长有效记录。家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视频、照片、文字等)记录下孩子在家游戏时具有一定价值的活动过程。要求每个家庭都参与,但记录因人而异,可以是一张照片简单几个字,也可以是几个片段。主要是让家长看到的不再是“孩子的缺陷”,而是“孩子的优点”。
通过与孩子自主游戏的表征进行比对,让家长有效识别。游戏后进行自主表征已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我们能够看到孩子游戏时的心情、游戏的技能以及自己的畅想、问题等等。家长在陪伴孩子游戏后,让孩子用表征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通过比对,判断自己是否识别到孩子内在的声音。
通过识别学习方式,让家长学会回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的研究,学习者具有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种认知风格。场依存者在学习时受环境影响较大,依赖于周围环境中人、事、物的互动,易受暗示,在外部动机、外部因素的介入和作用下学习更有效。场独立者更多依照自己的思维线索来学习,受环境影响小,在内部动机和因素的作用下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家长回应时要识别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机智选择介入还是不介入,推进孩子的学习。
携同家长走尽“学习故事”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一百种游戏、一百种说话的方式,我们家长与教师在“学习故事”中并肩研讨,发现了孩子更多的闪光点,在共育的道路上,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上逐渐地趋向一致,心走到了一起。
成就“幸福之家”。家长学习故事的撰写,其实就是进一步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的过程。当家长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了解孩子到了解孩子,从“棍棒式”到“赏识”,从“不懂”到“专家”,一步步走来,终会苦尽甘来。学习故事的形式让家长不光是记录当下的美好,更是通过这个事情去发现背后的原因,反思自己的言行,让孩子做幸福的孩子,让自己做幸福的家长。
成就“教师权威”。在共同研习“学习故事”时,家长们感动于老师对其专业的引领,感受到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对孩子的真心关爱,对老师更加敬仰,也更积极地配合老师做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引领家长、为家长补台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孩子,在自己的保教过程中回应策略更加精准,师幼关系更加融洽,孩子更爱我们的老师。(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大园新城幼儿园、朱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