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技术破界、人才裂变:解码针织服装企业品牌创新基因
发布时间:2025-04-08 14:24: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2月18日,嘉兴大学挑战杯针织战队在深入调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战队成员历经对濮院113家针织服装企业的走访,成功构建起品牌创新的“双螺旋驱动模型”。这一模型以文化势能与技术动能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人才链与创新链的紧密耦合,为传统针织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品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该理论框架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已为长三角地区76.3%的针织代工企业提供了转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不仅为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指明了方向,更推动了传统针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其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嘉兴大学挑战杯针织战队的这一成果,有望为全国针织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宝贵借鉴,推动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团队在浙江爵派尔服饰有限公司调研(2024年10月15日)
一、文化势能转化,构建品牌价值生成机制
品牌化转型的本质是文化资本的价值显性化过程。研究团队提出“文化符号转化三阶模型”:首先通过文化要素解码建立品牌精神谱系,继而运用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最终形成具有情感粘性的消费文化场景。理论强调品牌文化元素需经历“抽象提取-解构重组-应用创新”的演化路径,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构建差异化品牌认知。这一理论在指导企业建立品牌特质、开发数字文化IP等方面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有效破解部分品牌现存在的“文化空心化”难题。
二、技术动能升级,重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
研究团队创立“四维技术革新理论”,从智能装备、数字设计、柔性制造、智慧管理四个维度构建技术升级框架。理论指出,代工企业的技术转型需遵循“工艺数字化-生产网络化-决策智能化”的递进规律,重点突破参数化设计系统、云供应链平台、数字孪生工厂等关键技术节点。通过建立“微创新累积效应”模型,论证中小企业在有限投入下,通过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可实现全链条效率提升。
三、人才产能提升,设计产教融合培育范式
针对品牌创新中的人才供需矛盾,团队构建“三维能力矩阵”培养模型,将传统工艺传承力、数字技术应用力、品牌运营创新力确立为核心能力坐标。理论提出“工学交替双循环”育人机制:在校内构建“文化认知-技术实训-创新孵化”的培养闭环,在产业端形成“岗位实践-技能提升-价值创造”的成长通道。通过建立能力标准与课程体系的动态映射关系,开发出包含能力模块、技能指标的培养方案,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四、构建双螺旋驱动模型,全面提升品牌创新能力
综合三大理论体系,研究团队提出“双螺旋驱动模型”:文化势能链与技术动能链通过人才链实现螺旋缠绕,在品牌价值创造、智能制造升级、市场需求响应三个层面形成协同效应。模型揭示出代工转型的“三阶段跃迁规律”——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阶段的工艺精益化,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阶段的技术自主化,最终实现OBM(原始品牌制造商)阶段的品牌生态化。该模型创新性提出“柔性智造阈值”概念,论证当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超过68%时,可触发品牌化转型的质变拐点,为传统针织行业规划转型路径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嘉兴大学挑战杯针织战队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的交互迭代,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效果的青年智慧方案,其品牌创新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普适性借鉴意义。(嘉兴大学:王享荣/方姮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