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赛”协同育人模式助力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5-04-11 13:54: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当前,全球食品产业正面临安全风险复杂化、技术迭代加速化、消费需求多元化三重挑战。食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技术能力转向“技术+创新+实践”综合素养。地方高校以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迫切需要从培养模式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重构等方面探索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融合的育人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浙江万里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立于2006年,多年来,该专业围绕区域发展和企业需求,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协同育人动力不足、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场景缺失、创新培养薄弱、行业适配性不足等核心痛点,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赛为抓手,整合产业资源、科研平台、赛创项目,构建了“产学研赛”协同育人体系助力“懂工艺技术、精检测检验、善安全管理、能协作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产学研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

1、“产-学”深度融合:企业需求驱动课程重构

依托宁波市食品加工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联合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与安全综合实验》等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课程,聘请企业高工担任产业教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定期召开产教对接会,更新教学内容,例如新增食品智能制造、新型食品添加剂合规应用、食品检测新技术应用等模块内容,同时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一方面,将学校现有实验实训条件与企业实际生产加工、成品检验、安全管理等多个运营场景进行对接,不断优化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和最新要求在共建课程中的融入效果;另一方面,开展企业场景化教学,设立“工厂课堂”,与宁波今日食品、宁波海通食品、宁波三丰可味等地方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分批次参与生产线巡检、HACCP体系运行等全流程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方面,深化双导师制,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组成“1+1”导师组联合指导,2024届毕业生中约30%的课题直接来源于企业技术需求。

此外,分别与杭州肯德基有限公司、宁波市食品工业协会及宁波开元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开办了“肯德基储备店长特色班”、“食品电子商务行业特色班”及“开元行业特色班”,以企业实际案例融进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定制人才培养计划,近三年累计培养约120名综合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行业人才。

2、“研-学”协同赋能:科研反哺教学

将科研与教学结合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现代微生物技术与应用”、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生物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生物工程”、“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果蔬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宁波市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宁波市农产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把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或实验项目。将科研项目与产品开发引入综合性实验实训内容,以研发能力与产品设计成果为训练目标,形成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产品设计与工程化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性技术能力。以《食品工艺学》为例,课程组教师以科研项目为背景,将成果融入课程设计,通过案例分析、实例讲解等方式,在相关章节开展模块教学,例如,基于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洋低值鱼及其加工副产物功能成分挖掘和高值化利用研究与应用”,教师在水产品加工章节开展水产品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及产品研发的案例教学;基于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关键技术突破计划项目“东南亚主要进口水果品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教师在食品低温与冷冻章节开展液氮速冻技术实例讲解,同时在工艺学实验课程中开设水果冻眠锁鲜综合性实验。此外,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支持学生参加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素质拓展,引导学生围绕科研问题展开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潜力。

3、“赛-学”联动机制:以赛促学、以学促用

竞赛育人分层推进,建立“基础-进阶-实战”三级竞赛体系,基础层面向大一学生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传统食品创新大赛、食品营养知识竞赛等,夯实理论基础;进阶层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等,提升实践技能;实战层选拔优秀团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强化创新能力。同时,深挖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获奖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和激情的案例,引导教师提取案例中的共性和个性知识技术,驱动指导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以及特色教材建设。

二、“产学研赛”协同育人模式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发展为浙江省一流专业、宁波市一流专业,探索并构建了“产学研赛”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建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5门次及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批省教改项目3项及省级规划教材2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及重点图书6部,获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及一等奖各1项。多元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先后搭建30余家紧密型校内外实践基地,与宁波美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食品安全管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海通食品有限公司搭建“鲜果罐装与茶饮工程技术中心”等,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培养的行业特色人才占比达60%;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率达100%,A类学科竞赛获奖年均增长率超5%;近5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省级A类以上奖项49项,获批国家及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及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30余项;学生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其中SCI 34篇,一级核心期刊36篇)。职业发展规划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考取食品安全管理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证书,每年50%以上学生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助推高专业相关度就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升学率30%以上,创业率居全省同类型高校前列。

“产学研赛”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产学研赛”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杨华、曹少谦、戚向阳,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