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铸辉煌 教书育人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5-04-11 14:21: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金成浩教授

他是科研领域的拓荒者,用智慧与坚持探索生物医药的创新;

他是教育园地的耕耘者,用爱心与责任浇灌出满园桃李芬芳。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用勤奋、专注、耐心、坚韧去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用学识、经验、爱心、真情去培养栋梁、优秀人才。

他,就是延边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金成浩教授,一位在生物医药领域建树丰硕的科学家,一位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的教育者。他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他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他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胸怀,他以“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在教育的园地里播种希望。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教兴国”的深刻内涵,用卓越成就书写了“立德树人”的动人篇章。

金成浩教授

深耕生物医药,科研突破创新

1977年出生的金成浩,血液里流淌着朝鲜族的坚毅与龙江大地的赤诚,这种性格特点也在求学和科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于2000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专业,2003年获得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留学到韩国全南大学口腔医学院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2006年博士毕业后,金成浩直接进入韩国成均馆大学药学部药物靶向化研究室进一步进行博士后研修,2009年被聘为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研究助教授。

金成浩的科研战场,是人类最凶险的疾病疆域,他聚焦于重大疾病的分子机理及药物研发,对癌症、类风湿关节炎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开展了系统地研究,在发病机制、诊断靶标和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上研发出了多种新型治疗药物。在韩国留学十年期间,取得了多项瞩目的科研成果,锻炼了他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013年,当金成浩在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已功成名就时,面对海外科研机构的高薪邀约,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我对这片‘黑土地’充满感情”,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他人生转折的注脚。回国后,面对科研条件差、人力资源少、实验室设备匮乏的困境,他自掏腰包购置仪器,用一台台冰冷的设备搭建起温暖的科研港湾。他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起了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及理学院等的18名教师与50余名研究生的跨学院团队,将“分子病理与药效学”团队打造成了黑龙江省科研领域的标杆。

现在,金成浩研发的中草药天然活性物质、食品功能因子、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及相关生产关键装备,具有高效、安全、价廉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外的科研空白,更为我国生物医药与杂粮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金成浩在他的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现已主持了3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41项,主编专著6部。荣誉也纷至沓来:获科技成果奖5项,荣誉获奖40余项,入选首批青年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全省仅4人)、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D类),首批黑龙江省“头雁”团队核心成员,其团队获得大庆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金成浩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是他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但最让他珍视的,是实验室里那盏深夜不灭的灯:“科研是为人民幸福的力量,每个数据背后都是生命的重量。”

金成浩教授指导学生科研

春风化雨育人,照亮前路未来

如果说科研是金成浩的事业,那么教育则是他的信仰。作为双聘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他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优秀人才。

金成浩深知科研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他以科研促教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们站在科学的前沿;他以教学助科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新的科研灵感。这种科教融合的理念,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推动了科研创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金成浩的教育理念先进而独特,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他常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探索的乐趣。他将韩国留学经验融入教学,他用幽默化解艰深,让分子生物学化作跃动的音符。他的课堂,是一曲科学与生命的交响诗;他创立的“生命科研创新联合会”,像蒲公英般播撒创新的种子。在《金成浩生物技术系列专题讲座》中,5400余名学子透过他的讲述,看到了科研的浪漫与使命。

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他用真诚与关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正如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金成浩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2018年的秋天,金成浩倒在了实验室。2019年,金成浩尿毒症三期,同时引发心衰、肾衰、肺积水等多达11种致命性并发症将他推向生死边缘,经过3天抢救才苏醒。但病床上插着透析管的他,依然将学生分成早中晚三组指导科研。学生们含泪说到:“老师的手背布满针孔,却始终握着我们的实验报告。”当换肾手术成功后的他重返讲台,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说:“科研和教学是我的呼吸,停下来才是真正的死亡。”

金成浩教授在医院指导学生

现如今,金成浩的教育成果令人瞩目,他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10项、研创项目12项,学生斩获竞赛奖项140余项,12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摘得王震奖学金。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全国“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金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金奖等等。获奖学生哽咽道:“金老师教会我们,科研不仅是实验数据,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这种精神传承,恰如他常引用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耀眼成绩背后,是金成浩凌晨五点实验室的守候,是修改论文时密密麻麻的批注,是为贫困学子垫付学费的悄然汇款,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奉献。他也因突出贡献多次获评“校优秀教师”“校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等,并先后被评为“省师德先进个人”“大庆市劳动模范”“大庆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他的感人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多家官方媒体80余次报道广泛宣传。

今天的金成浩,依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实验室的灯光映照着他鬓角的白发,却照不灭眼中的炽热。他扎根黑土地,服务龙江,为黑龙江省的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将杂粮功能因子转化为抗癌食品,让黑土地上的农作物成为守护健康的卫士。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为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黑土地深处,金成浩如同一株扎根冻土的白杨,以年轮记录岁月,用绿荫庇护新苗。正如他所言:“我这辈子是停不下来的”。这不止是一个科学家的自白,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回响:在生命与使命的交织中,永远奔腾着不灭的热望。

金成浩,这位在科研与教育领域双栖的杰出学者,他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的故事,是科学家的执着与教育者的温情的双重变奏,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奋勇前行。

2024年毕业照

“有人问星星为何闪耀?因为它们铭记着追光者的足迹。”金成浩教授的征途,仍在继续。(文/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