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道县人民医院:以专科能力建设筑牢湘南边界“生命防线”

发布时间:2025-04-11 18:35: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道县地处湘南山区,距离省城三甲医院400余公里,急危重症患者转诊面临“跨山越岭”的困境。作为区域内唯一的三级综合医院,道县人民医院近年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强专科、提能力、保民生”为核心战略,通过打造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夯实人才技术根基,实现了“危急重症不出县”的目标。2025年4月,医院成功救治一名6岁脾破裂重症患儿的案例,正是这一战略成效的生动缩影。

地理困境倒逼能力突围:从“被动转诊”到“就地救命”

“过去遇到复杂外伤或心脑血管急症,患者转运省城需5小时以上,途中风险极高。”医院党委书记阳辉坦言。道县作为湘桂边界人口大县,年急诊量近5万人次,其中创伤、卒中、胸痛等急危重症占比达25%。面对地理劣势,医院自2021年起启动“急救能力攻坚计划”,以创伤、胸痛、卒中、危重新生儿救治和孕产妇抢救治疗中心等建设为抓手,重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的“全链条闭环”。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医院急危重症转诊率较2020年下降42%,其中救治急性心肌梗死209例,PCI手术390例,到院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从2020年的4.16%下降至0.47%;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2%,超过县级医院平均水平。

技术破局:微创手术+智慧急救破解救治瓶颈

在6岁患儿曹某的救治中,腔镜下脾破裂切除及自体脾种植术的成功实施,凸显了医院微创技术能力的突破。“这类手术过去需开腹操作,创伤大、恢复慢,而腔镜技术不仅能精准止血,还能保留部分脾功能,对儿童患者意义重大。”主刀的主任医师蒋宏平介绍说。

技术赋能体系:急救体系智慧化:依托5G急救系统,实现“120”救护车与急诊科实时互联,患者生命体征、影像资料同步传输,抢救准备时间平均提前20分钟;微创技术全覆盖: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神经内科等多个重点专科全面推广腔镜、介入技术,2024年微创手术、四级手术占比不断提升;MDT(多学科诊疗)机制常态化:创伤中心联动神经外科、骨科等8个科室组建“黄金1小时”多学科团队,严重复合伤患者10分钟内集结会诊。

人才强基:引育并举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山区医院留人难,但我们通过‘输血+造血’双轮驱动,让人才既能扎根,又能成长。”院长田利国表示。针对地理区位劣势,医院创新人才策略:“候鸟专家”驻点帮扶: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形成“学科共建”机制,神经外科、骨科、普外科等23名专家团队先后驻院定点帮扶,开展手术带教、疑难病例讨论,2024年开展新技术项目21项;与永州市中心医院联合建立“心血管内科名医工作室”,邀请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龙双祁教授兼任道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对心内科重点帮扶,促进学科共建和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本土骨干“靶向培育”:遴选30余名青年骨干医生建立“急危重症救治人才库”,赴湘雅医院、天坛医院、珠江医院等基地进行创伤救治、心脑血管救治技术专项进修,目前已有10余人成为科室骨干;实战练兵提能力:每年举办“急救大练兵”技能竞赛,模拟山区道路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场景,2023年道县人民医院代表队在湖南省院前急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年会及湖南省院前急救专业委员会质量控制中心第七次年会的技能比赛上斩获了二等奖。

硬核支撑:山区医院的“高配”装备

走进医院,核磁共振、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等设备一应俱全。“这些‘硬家伙’是我们敢接危重患者的底气。”重症医学科主任王汝和指着新扩建的21张ICU床位介绍。近年来,医院投入1亿余元升级硬件:急救设备全域覆盖,心电网络、便携式呼吸机,乡镇急救站形成“1小时县域急救圈”;重症监护扩容提质:ICU床位配置达国家三级医院标准,配备连续血液净化、床旁超声等设备,危重患者收治能力提升3倍;远程诊疗突破空间壁垒:与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建立救治远程会诊平台,2024年完成疑难病例远程指导救治40余例。

人文内核:让山区百姓有“医靠”

“医生连夜手术,护士每天教我们护理知识,就像家人一样。”患儿曹某的母亲感慨道。这种“以患为亲”的服务理念,渗透在医院每一个环节:从急诊室的“先救治后付费”绿色通道,到住院部的“医患沟通日”制度,再到出院后的家庭随访,医院用精细化服务弥补地理区位的“先天不足”。民生答卷:2024年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显示,患者对急危重症救治的满意度达98.2%,较3年前提升17个百分点。“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这是我们作为边界大县医院的责任。”阳辉的话语显现责任担当。

后记:从“翻山越岭求医”到“生命防线筑牢”,道县人民医院用专科能力建设书写了一份山区医院的突围答卷。随着省级边界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推进,这座湘南边界的“生命守护站”,正朝着“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达到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水平”的目标坚实迈进。(柏华林、周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