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启航·共富学堂丨怎样当好一名合格村级党组织书记
发布时间:2025-04-14 10:57: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编者按:去年以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依托3个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探索构建“理论武装+实践淬炼+导师帮带”立体化培育体系,重点打造“头雁启航·共富学堂”,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数字乡村振兴等新时代能力。今天,围绕“村级党组织书记怎么成长、怎么当好村级党组织书记、如何做出工作成效”,给大家深入剖析立新镇高棚村党委书记崔兴江、金石镇海棠村党委书记张礼、八洞镇书房村党委书记彭小辉3名“引领型”村级党组织书记暨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主要老师典型案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展现他们的精神风采,为实施村级党组织换届“配强将·激活力”行动谋篇布局。
【案例1】立新镇高棚村党委书记崔兴江:领头雁振翅云端带共富“高家窝棚”华丽蜕变“百万强村”
“村书记是群众的主心骨,既要能扛起责任,更要能蹚出路子。”这句朴实的话语,是绵阳市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党委书记崔兴江扎根基层十三载的精神坐标。从返乡创业青年到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他带领曾经寂寂无名的“高家窝棚”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破百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8万元的华丽蝶变。
强基固本,锻造振兴铁军。崔兴江深谙“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的道理,创新实施党员“责任田”制度,推行“党员包联10户”网格化管理,让党旗飘扬在田间地头。他“三顾茅庐”招贤纳士,将致富能手颜贵兵培养成“头雁”接班人,通过乡村振兴培训班淬炼成材。每月“党员议事会”雷打不动,每月主题党日蔬菜基地义务劳动成为传统,让党员既当政策宣传员,更做产业排头兵。
创新破局,蹚出共富新路。面对“集体没钱说话不硬”的困境,崔兴江探索“3+3”发展模式:土地流转+服务金、折价入股+分红金、摊位租赁+管理金“三大路径”和组建农资合作社降成本、引进农耕体验项目增人气、盘活闲置资源提效益“三项创新”。他推动“御新景”蔬菜品牌搭乘中欧班列远销海外,年产值突破6500万元;将闲置的老村委会改造成“生金”冻库,引进“狂欢小镇”文旅项目,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2024年集体经济总收入130万元反哺民生,绘就“集体强”与“百姓富”双赢图景。
躬身力行,厚植为民情怀。“矛盾不上交,问题不过夜”是崔兴江的治理信条。面对水网工程占地纠纷,他顶风冒雪三天入户调解,首创“三公开”原则化解群体事件,创建“你@我服务”民事代办机制,24小时在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脱贫户张大爷感慨:“以前种菜糊口,现在收入翻番!”村民们说:“崔书记是用脚底板‘跑’出来的信任。”
如今的髙棚村,连栋蔬菜大棚银光闪烁,文旅项目游人如织,村民笑脸比春花更艳。崔兴江依然奔走于阡陌之间,他说:“村书记干的是良心活,拼的是真本事。只要群众需要,我永远在路上!”这位乡村振兴的实践者,正用为民初心、干事决心、共富恒心,续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案例2】金石镇海棠村党委书记张礼:返乡赤子勇当舵手,头雁领航筑梦海棠
在巴蜀大地的褶皱深处,绵阳市三台县金石镇海棠村完成了一场化茧成蝶的蜕变。九年间,村党委书记张礼以赤子之心破译乡村振兴密码,带领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小村庄跃升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用实干书写新时代“头雁”答卷。
“脚步丈量民情,真心焐热民心”,是张礼的治村信条。履新伊始,这个80后书记用90天走遍1600户农户,将村民的柴米油盐化作案头民生台账。他创新“坝坝会”议事机制,让每月例会成为干群连心桥。当丝厂集资风波暗涌,他化身矛盾“解压阀”,既当倾听者更做解题人,用30天奔走化解陈年积怨,让“法治示范村”的牌匾实至名归。新春坝坝宴上升腾的不仅是饭菜香气,更是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
深谙“强雁阵方能越关山”的张礼,锻造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先锋队。他将工作例会打造成“赛马场”,闭环管理让每项决策落地有声。在垃圾清运困局前,党员大会上的“垃圾付费制”提议激起千层浪,党员干部带头缴费的示范效应,让村容焕新成为全民共识。更令人称道的是,全村11名村社干部悉数蜕变为致富带头人,党员杜金秀从打工妹到家庭农场主的蝶变,印证着“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实践。
面对集体经济“家底薄”的窘境,张礼化身产业“破冰者”。当生猪行情起势,他精准捕捉政策风口,以“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的巧思构建股份制合作社,400万投资撬动年15万集体收益。分红大会上,10万余元现金化作村民笑颜,新村融合在真金白银中夯实根基。在“三品”水稻提质工程中,他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2000亩订单农业实现户均增收400元,田野间翻涌着金色希望。
从青涩后生到村民口中的“主心骨”,张礼用九年光阴将奋斗写在大地。如今的海棠村,22个新型经营主体盘活1800亩沃土,法治文明与产业兴旺交相辉映。站在新起点,这位乡村振兴的“青春舵手”目光坚定:“父老乡亲的笑脸,就是最美的政绩单。”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头雁振翅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章。
【案例3】八洞镇书房村党委书记彭小辉:执笔田园绘共富,振兴画卷入书房
从创新“微网实格”治理到打造立体生态农业,从破解人居环境难题到构建“强村富民”新格局,绵阳市三台县书房村党委书记彭小辉用七年时光,将昔日寂寂无名的丘陵村落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4年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大关,绘就党建引领下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党群共治筑根基。“车头跑得快,全靠党建带。”彭小辉创新构建“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将全村划分为28个治理网格,选配网格长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通过“遍访农户—精准施策—闭环管理”三步法,2024年累计解决民生难题13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每月主题党日制度化、田间议事常态化,让党旗始终飘扬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立体发展闯新路。在柑橘飘香的书房村,“党组织+专合社+农户”的共富模式迸发活力。彭小辉以700亩“川书房”柑橘基地为支点,撬动“牛—沼—果”生态循环产业链:山下1200亩柑橘枇杷错落有致,山上“玉肥牛场”年出栏450头,沼液还田形成绿色闭环。创新“3511”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80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年均增收8000元,实现集体经济与群众收益“双丰收”。
匠心雕琢焕新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彭小辉以“1134”垃圾治理模式破解农村环境顽疾,1.5元/月的垃圾清运服务覆盖全村,保洁队伍让昔日“垃圾围村”变身“美丽庭院”。统筹实施道路硬化30公里、渠道整治18公里,建成村级气调库,18公里产业路串起万亩柑橘长廊。如今的村道上,运果车辆与观光巴士并行,传统农耕图景与现代产业气息交融共生。
从泥泞土路到产业大道,从荒山野岭到金山银山,彭小辉用共产党员的初心丈量振兴之路。当清晨的薄雾漫过柑橘园,这位乡村振兴的“执笔人”依然行走在田埂上,以实干为墨、创新为砚,在巴山蜀水间续写着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四川绵阳三台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