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品书会之与泥塑对话•塑见非遗活动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15 13:47: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泥巴,不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造型基因。在3D打印时代,手作的温度反而成为稀缺的艺术语言。4月12日,受苏州东山宾馆特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文茜的弟子、苏州市雕塑协会副秘书长兼苏州市泥塑彩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海祥老师,在苏州东山宾馆叠翠楼鏊书房内,以“与泥塑对话、塑见非遗”为主题,现场演示传统泥塑技艺,为现场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活动伊始,活动主办方介绍了策划组织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对与会嘉宾特别是朱海祥老师做了重点介绍。

活动现场,朱海祥老师首先为观众们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泥塑和苏州虎丘泥塑的概况。他讲解道,苏州泥塑作为中国传统泥塑的重要代表,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因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又称“虎丘泥人”,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以粘土为原料,经独特工艺加工,人物种类丰富、形象高雅细腻、刻画逼真传神,在宋明时期最为兴盛。工艺上分为捏相和耍货两种,其中捏相,也就是以泥巴塑捏真容,是泥塑艺术的巅峰体现。

理论讲解结束后,便是最令人期待的现场演示环节。朱海祥老师面前摆放着粘土、塑形工具等,现场挑选了一位嘉宾为模特,开始了泥塑创作。只见他先团起一大块太湖土,凭借着对人物面部结构的深刻理解,迅速地捏出脸部和头发的大致形状。随后,进入到五官塑造的精细环节,他用小块的泥土一点点地捏出鼻子、眼睛、耳朵,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流畅。

“越小的泥人越难做,先要做一个形体,再去观察特征,把特征捏出来就会很像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特征,在创作时首先要抓住这些特征。”朱海祥老师一边制作,一边向观众分享着塑泥人的技巧。在他手中,不起眼的泥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里一抹、那里一刮,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雕细琢,一个高约10厘米、栩栩如生的泥塑便完成了。无论是发型还是五官神态,都和眼前的嘉宾极为相似,引得现场观众连连惊叹,掌声不断。嘉宾模特自己看到泥塑也惊讶得合不拢嘴,对朱老师的精湛技艺佩服不已。

此次活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享受,也为传承和弘扬传统非遗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人们在与泥塑的对话中,深刻领略到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

非遗文化正在苏州东山宾馆·鏊书房悄然生长,未来,东山宾馆将持续以“文化+体验”为纽带,推出非遗手作沙龙、匠人工作坊等系列活动,让客人在东山宾馆获得情感满足与文化归属感。(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