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业深耕扎根一线30载 基层草根蝶变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发布时间:2025-04-15 15:52: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文光
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百姓,肩上扛着责任。初见陈文光,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利落的短发,脸上永远挂着和蔼、谦卑的笑容。俨然一副农民形象,活脱脱的一名基层草根。工作30年来,他心系群众不改初心,扎根基层一线调处纠纷,先后被评为武冈市“十佳政法干警”、武冈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武冈市婚姻家庭纠纷优秀调解员、湖南省司法所长示范视频直播培训班优秀学员,2023年10月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个人获嘉奖5次,荣立三等功1次。他从基层草根蝶变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点滴故事,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为流传。
他是一名遇见便是一生,不因繁忙改初心的基层草根
他遇见便是一生,执着热爱不回头。1969年7月,陈文光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市稠树塘杨柳村,生活的地方环境和条件都比较艰苦,祖祖辈辈们都是农民,于是跳出农门穿上皮鞋成为陈文光儿童时代的憧憬与向往。1995年,他大学毕业后入职武冈市稠树塘镇法律服务所,成为一名普通的人民调解员,专职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他择一业终一生扎根基层30载,用好用活“访、听、查、谈、商”五字诀(“实打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心贴心”地倾听双方的诉求、“点对点”地查找争论的焦点、“背靠背”地交谈摸准双方的底线、“面对面”地协商调处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群众矛盾,工作以来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816起,服务对象10000余人,服务时长40000多小时。
深知百姓苦,方解百姓忧。陈文光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刚参加工作时候,父母总是经常教导他:你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个泥腿子,你要为老百姓多办好事多办实事。这种言传身教对他的人生和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基层工作30年来,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从百姓中来,脚上沾满了泥土,积极架起与民心相连的桥梁,承载着责任与担当。他积极发挥在当地“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主动走出窗口,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有效化解群众纠纷难题。虽然工作繁忙,但一有空闲时间,他都会来到镇政府“特定地点”,满脸微笑,等待前来咨询的群众。在群众眼里,陈文光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根调解员”。
他是一名择一业深耕,倾心为民调处纠纷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他择一业深耕,精业勤业解民忧。人生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滴水,或激荡,或平静,最终都将汇入大海。在这漫长的奔流中,选择一条河流,便是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如果说择一业安身立命只是陈文光的初衷,那么干一行精一行便是他的人生追求,是他对职业的承诺,更是对生命价值的诠释。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陈文光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因此,他始终坚持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的有关法律知识或民事调解成功案例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他还常常组织调解人员,对常见的邻里纠纷、劳资纠纷、征迁纠纷等典型调解的成功案例进行探讨和交流,如何厘清事件真相,如何运用调解技巧,通过现实案例分析讲解,不断提升调解能力和技能水平。
身处其境方知民之所需,深入群众才晓政之所向。在调解的过程中,当事双方经常“各说各话”,倾诉心中的不满,指责对方的过错,这是常见的现象。所以,在调处纠纷之前,陈文光总是做足功课,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查,抽丝剥茧还原事实真相。2015年,他被抽调到水浸坪乡司法所工作,在抽调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成功调处了30余起纠纷。而面对不同当事人的“委屈”和“怨气”,他总是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考虑,尽量避免被这些负能量东西影响情绪,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双方的很多说法根本不一致,陈文光总是运用走访调查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谈后果利弊,通过明理释法,及时细致地观察当事人的情绪变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引导纠纷双方握手言和。有时双方态度虽然缓和了,但因碍于面子暂时达不成一致意见,他便会灵活地冷静缓解,再单独做双方的工作,直至妥善解决纠纷。
他倾心为民,知责有为显担当。2009年,陈文光被调往武冈市秦桥乡司法所担任所长一职,到任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黄沙村9组达氏三叔侄的宅基地权属纠纷案,且已经上访、诉讼六年未调解成功。因父亲早逝,达氏叔叔从小随母改嫁跟随至新宁县生活,该宅基地一直由大伯和侄儿照料并居住。2003年的突然“回归”,打破了原本宁静的生活,要求占宅基地一半的所有权。在详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陈文光满怀信心地向乡政府“作保证”,承诺在一个月内完成调解工作。他一边用亲情感化,一边从法律层面阐述宅基地使用期限、诉讼时限等,和三叔侄进行了长达20天的耐心调解。最终,两家人多年的积怨得以消散,握手言和,重修旧好,宅基地所有权按三叔侄的邻里关系平均分配,案件得到如期圆满地调解。在2021年,三叔侄又在原宅基地重新修建了新房屋,一家人和睦美好。
他是一个趁热打铁调处纠纷,不负工作却负亲的工作狂
自古忠孝两难全,不负工作却负亲。“事有轻急缓重,有时要趁热打铁才能妥善处理好。”陈文光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也积累出自己的“法宝”,让他能在不同场合、不同纠纷的情况下,都能得心应手的调解到位。当陈文光说起人生最遗憾的事时,他话语哽咽、眼眶湿润。2018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正在加班的陈文光接到母亲病危通知,于是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在半路上,又接到律师调取案卷的电话,情况紧急,又牵涉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陈文光又调头赶回单位,与律师调卷谈案……最后成功地调处这起纠纷,但陈文光最终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眼。
2023年12月,发生在稠树塘镇枧头村发生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事发突然且紧急。上午10时许,陈文光接案后,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迅速赶赴现场,在摸清事情原由后,便开始与双方进行了长达16个小时的调解过程,通过释法明理,成功调解了此案件,回到家里才突然想起当天是妻子的生日。
此外,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文光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参与到社区疫情排查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疏导调处矛盾纠纷25余次,开展留观人员心理疏导110余人次。家住新铺村的孤寡老人林奶奶,今年已有85岁了,子女都是残疾人,她常常抱怨子女没有尽到应有的赡养义务。陈文光考虑到林奶奶特殊的家庭情况,每次都和善劝慰,自掏腰包资助一点生活开支。并多次组织志愿者上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向子女们从人情世故、道德等方面讲述道理,从法律角度教育他们为什么要孝敬老人。现在,每到上下学高峰期,陈文光就会自发来到稠树塘镇中心小学门口做“护学长”,引导车辆、非机动车有序分流停放,带领学生有序进出校。
陈文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用自己的真心、细心、耐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辖区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大家对他一致夸赞的时候,他只是淡淡地说:“能够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比什么都开心!”(郭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