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全力践行“两山”理念 黄柏河:生态蝶变,引领绿色发展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4-17 10:03: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碧水穿城过,青山入画来。在长江中游左岸,蜿蜒流淌着宜昌人民的“母亲河”——黄柏河。它跨越宜昌市远安县、夷陵区和西陵区的9个乡镇,全长162千米,以1902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滋养着一方水土,守护着区域生态,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从往昔的艰难开发,到当下生态优势向绿色发展优势的华丽转身,黄柏河正书写着生态与发展和谐共荣的动人篇章。
往昔开发:战天斗地奠定发展根基
新中国成立之初,宜昌东部地区深受水旱灾害侵扰,“下三日就淹,旱三日就干”,百万人饮水艰难,百万亩农田靠天吃饭。1959至1961年、1977至1979年的大旱以及1984年的特大暴雨洪灾,给当地带来重创,黄柏河流域开发治理刻不容缓。
自20世纪50年代起,宜昌水利人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投身流域建设。他们风餐露宿,以最质朴的方式,开山凿石、肩挑背扛。历经半个世纪,流域干流建成5座大中型水库,以及东风渠、东山运河两处跨流域引水工程,形成“四库五站”梯级综合水利水电工程体系。
1987年,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左三)视察西北口水库工程建设现场
规划过程中,黄柏河流域开发规划历经4次调整。从1958年初勘与规划,到1963至1966年明确东支灌溉、西支发电思路,再到1971至1974年确定低坝多级开发方案,以及1974年结合三江航道要求重新规划,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流域实情的精准把握与科学决策。
1992年,时任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右三)视察建设中的西北口水库电站
建设期间,资金、经验、技术、设备、材料皆缺,但近5万基层干部民兵自带物资投身尚家河、天福庙水库等工程。群众自办水泥厂、板车厂、炸药厂,就地取材,用石材替代钢材和水泥。工程土法上马,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依靠严格质量把控,纯手工打造出尚家河单曲浆砌石溢流坝、天福庙浆砌石双曲拱坝等重要水利工程。
尚家河水库1966年开工,次年建成,随之开启东风渠灌区建设,每年向宜东地区调水1亿立方米。此后,天福庙、西北口、玄庙观水库相继建成,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宜昌经济社会发展。
今朝治理:生态优势催生绿色产业
进入新世纪,随着流域开发进程加快,矿山废水、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日益加剧,威胁宜昌市供水安全。为加强流域保护,宜昌市重拳出击、铁腕治河,以坚定决心开启黄柏河流域治理保护新征程。
在顶层设计上,宜昌市以法治立规矩、明导向。率先在湖北省推行河长制,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体系,探索“河长+警长+检察长”监督机制,引入“河小青”“三峡蚁工”等公益组织。成立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机构,集中行使水生态保护行政执法权,打破“九龙治水”困境。出台《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和《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以生态补偿推动水质改善,将流域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天福庙水库生态清淤项目
在系统治理方面,宜昌市统筹水体污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与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实施玄庙观、天福庙水库生态清淤,整治磷矿企业,从源头控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关闭取缔城区岸线码头,植树造林提升森林覆盖率。将滩涂、废弃矿山等修复为黄柏河湿地公园、法治公园和河心公园等生态休闲场所。
在联防联控方面,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签署共治共管协议,强化监管执法。开展“清四乱”“碧水保卫战”等专项行动,整治违法行为。加强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开展河流划界试点,整改小水电站,强化水库群联调联控,向下游生态补水,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
一系列治理举措成效显著。流域水质持续改善,2024年Ⅱ类水质达标率达100%。生态环境优势逐渐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流域内产业向绿色矿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新业态转型。
黄柏河生态湿地公园
如今的黄柏河,碧波澄澈,白鹭翩飞,野鸭、白鹤悠然觅食,珍稀鸟类频频现身,成为市民休闲胜地,民众幸福感与获得感大幅提升。黄柏河东支流域入选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先行先试地区,黄柏河成功上榜全国第二批、湖北省唯一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获评全国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全国基层十大治水经验、第二届湖北改革奖和“湖北省幸福河湖”,市黄柏河流域管理局荣获“宜昌市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治理模式成为全国流域综合治理“湖北样板”,广受赞誉。
明日规划:绿色发展铸就辉煌未来
站在新起点,黄柏河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宜昌正在努力打造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生态环境优势向绿色发展优势转化方面更要先行先试、勇于探索。为积极应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两山”转化路径单一等挑战,宜昌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精准发力,多措并举。
楠木溪水库扩建工程施工现场实景
在项目建设上,加快推进清江水系连通及楠木溪水库扩建工程,推动黄柏河、长江和清江“三源”互通互补,构建“西水东输、南北共济、河库联网、水润宜昌”水网格局,实施流域品质提升工程和河道治理项目,融合自然景观与文化元素,打造滨水绿脉与花园式节点,实现“山、水、城”共荣。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做好防灾、治水、管水工作。推进玄庙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四预”能力。持续治理水环境,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果,推进截污治污、生态湿地建设等项目。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生态流量泄放管理与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流域保护。
在水经济发展上,聚焦清洁能源产值提升,争取“风光水储”项目,推进流域内水电站扩增容、改造,发展微水发电、光伏发电,打造黄柏河清洁能源走廊。推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做强“西河鱼”“棠垭米”等品牌,建强“林地水源”康养产业,建设一批“花园式”休闲观光牧场,推动磷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增值,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与经济双丰收。
数字孪生黄柏河平台
在管理提升方面,加强统筹规划,适时修订流域保护条例,健全差异化管控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四个统一”体系。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流域管理机构职能职责,健全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间监管协调配合机制。通过增加财政补助、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积极探索金融信贷等渠道,多措并举扩宽流域资金投入来源。构建现代管理矩阵,实施“四全”管理,完善“四制”体系,强化“四预”措施,加强“四管”工作,提升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手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柏河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宜昌以科学规划定调、以产业转型破题、以机制创新护航,正将黄柏河的“生态流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增量”,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书写了鲜活注脚。未来,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将继续以“山水作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供稿人:宜昌市黄柏河流域管理局:李谋轲、李青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