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夏天
发布时间:2025-04-17 14:06: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窗外,晚风把灯光摇碎,雨滴在屋顶摔成一片亮晶晶的细钻,滴滴答答滚落下来。匆匆赶路的行人渐渐模糊成记忆中那群赤脚奔跑的孩童,那群打蚂蚁战、逮螃蟹、捉萤火虫的孩子们啊,也许正努力循着雨后泥土的纹路,去触摸故乡温热的脉搏。
儿时,居住的村子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白竹村。顾名思义,这里翠竹遍地,绿意盎然!苏轼曾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巧,家门前就是一片小竹林,青翠笔挺的竹子们,像一排排抗暑卫士,总是能在炎热的夏天为人们提供一席避暑圣地!雨后的竹林,最是可爱,那翠绿欲滴的竹叶上,托着几个圆滚滚、胖乎乎,晶莹剔透的小水珠,风一吹,又吱溜溜地顺着叶尖滑落下去,真真儿是“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
记忆中的夏天,似乎总是伴随着水汽。雨后的我们,光着脚丫,蹲在竹林里,捡个小树枝去捅蚂蚁窝。待蚂蚁奔逃时,又各自扒拉些泥土圈住他们,于是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城和兵。然后再用树枝轻轻划出一条新路,指挥着蚁兵蚁将们顺着路线“攻”向敌城。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密集恐惧症,只沉浸在一片黑麻麻的攻城略地中,获得胜利的快乐。蜿蜒的泥土路上,还没有学会说谎的低洼,诚实地倒映着碎银似的天光,一双双小脚丫扑通扑通跳进去,云朵在摇晃的水里散成了棉花糖,“糖渣”溅起在我们身上、脸上,惹得屋檐下的奶奶摇着蒲扇笑骂。
穿过竹林便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清且涟猗”,风起,便见那水波荡漾,一层叠着一层,宛如奶奶慈祥的皱纹。河水不深,刚刚没过小腿,小伙伴们总是能不约而同地逃掉午睡聚集在这里。一蹚进清凉的水里,滑溜溜的河泥就从趾头缝里钻出来又溜走,我们猫着腰掀开一块又一块青苔斑驳的卵石,眼疾手快地去捉在石缝间迅速移动的螃蟹。于是有人搬石头,有人递篾筐,胆小一点的在岸上随着河里小伙伴的移动而迅速奔跑,生怕一眨眼就错过了逮住螃蟹的精彩瞬间。
河边载着一排果树。果树虽不多,种类却不少,樱桃、梨儿、李子、枇杷……应有尽有。但这些果子总是在还未完全成熟时就被我们这群“小魔头”摘下来,丢进口中。然后,大家互相欣赏着对方眉毛鼻子拧成一团,酸得扭曲变形的脸,又“噗”得一声,嘻嘻哈哈笑成一团。
河对面是成片的农田,路边长着丛丛杂草,约有半人高。这里是萤火虫成群结队出没的地方。太阳落山后,远远地就看见草丛中星星点点闪着的“移动绿光”。大家弓着身,赤着脚,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接近,待萤火虫停住了,并起手指,拱起手背,一把将它扣在手心,再小心翼翼地移到瓶中。蒙着纱布的玻璃瓶不一会就蓄起了半汪银河,挂在腰间一路跑得叮叮当当,没心没肺的笑声吵醒了夜色,把快乐化成每一缕晚风,吹过耳后,拂过山野,又呼啸着冲进时光的长河里。
晚饭后,大家都搬条板凳到院子里乘凉,我躺在篾条编织的摇篮里,奶奶一脚高一脚低地踩着篮边儿,篮子就左左右右地摇起来了。天上,星星们似“黑绸缎上的珍珠”,调皮地对你挤眉弄眼,一闪一闪的,总会让人生出无限遐想。耳边,传来大人们讨论今年粮食收成的声音,夏家娘娘苞谷收了好多,赵家叔叔花生挖了好多,大人们兴高采烈地估算着能卖上多少钱,准备给家里添置些什么,院子里漾起一片希望和美好憧憬。
窗外,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把时光洇成了老堂屋前的青苔。那些年,指缝间逸出的萤绿,照着奶奶摇着蒲扇,哼着小曲,踩着摇篮,哄我入眠。那早已不知所踪的摇篮,却在每一个夏夜里都咯吱咯吱地摇着,把月光摇成落进我掌心的糖霜。(四川金堂 筱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