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桥畔的“育花人”——记湖南新宁县乡村教师唐琼花的十四载教育人生

发布时间:2025-04-17 16:14: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她扎根一线14载,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间,将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给学生,她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铭记于心,用青春托起了乡村孩子的成才梦想。“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班级”、“先进个人”、教学比武各种奖项铺满了她这一路的教学历程,她就是湖南省新宁县清江桥乡中心小学的教师唐琼花。

青涩启航:从讲台“逃兵”到学科骨干

2011年的盛夏,22岁的唐琼花背着褪色的帆布包走进清江桥乡中心小学时,檐角斑驳的校舍正飘着槐花香。这位音乐科班出身的姑娘不会想到,自己的教育生涯将以一场眼泪开启。

初执教鞭的她,像捧着易碎的瓷器般战战兢兢,连目光都无处安放。当得知不能继续带教首任班级时,这个倔强的湘妹子躲在宿舍哭了整整一夜,直到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敲开房门:“老师,我来报名了”,才让她的教育初心在泪水中淬火成钢。

“好老师留不住”是当时的普遍现状,面对交通不便、教学条件简陋的困境,她从未有过退缩。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她暗下决心: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也是通过教育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秋。面对校领导递来的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音乐教师出身的唐琼花有过刹那迟疑。那时的她或许不知道,这将成为她教育生涯的华丽转身,备课室深夜的灯光见证过她翻烂的七本参考书,老教师窗前的剪影记录着上百次虚心求教,最终捧回全县学科二等奖的奖状时,油印试卷的墨香已悄然浸透她的指缝。

2017年,学校继续对她委以重任,接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并任教语文与品德,为了讲好一节课,她会不厌其烦地数十次观看优秀课例,在观摩学习中找灵感;为了准备一次教学和班主任讲座,工作到凌晨1点多几乎是常态;为了让自己熟知教学理念,她会就一个内容反复阅读数百遍,让勤奋战胜年龄;为了锻炼自己教学能力,各类迎检课、学访课、送教课、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没有证书的课她上了不下百余节。那一面墙上闪闪发光的各种奖项记录着唐老师这一路的辛苦付出。

破茧成蝶:在留守儿童的星空种月亮

“清江桥的星星特别亮,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发光体。”面对这些几乎全是留守儿童的学生,唐琼花独创的“三心教育法”在乡野间开出奇迹。她把午休时间变成“心灵驿站”,用故事书替代说教;将家访路线绘成“爱心地图”,走破了三双运动鞋;自创“进步储蓄卡”,让自卑的“小刺猬”变成开朗的“百灵鸟”。学生小宇的作文本里藏着秘密:“唐老师的手掌有槐花香,她擦眼泪时,星星就落在我睫毛上。”

这位“全能教师”的日程表总是超载:晨光熹微时核对寄宿生体温,正午骄阳下辅导作文竞赛,暮色四合后整理心理疏导档案。当同事心疼她“何必这么拼”,她笑指办公室墙上的手印画:“你看,这些小手印多像待放的花苞。”

薪火相传:教育麦田的守望者

十四载春秋流转,唐琼花的教育履历写满动人注脚:5次全乡语文统考夺魁,7项县级教学奖项,培养出多位青年教师骨干。但她最珍视的,是书柜里那摞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密码。“小芳爱用蓝色钢笔”“明明听到蝉鸣会走神”,这些细节构成她独特的教学密码。

2022年,唐琼花指导廖老师参加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大比武技能竞赛小学音乐组决赛荣获一等奖,当廖老师来报喜时,她正带着学生在江边写生。粼粼波光中,她指着对岸的芦苇荡说:“教育就像等待芦花绽放,要相信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春天。”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要丈量这十四年走过的教育长路。

如今的清江桥乡中心小学,唐琼花栽下的紫藤已爬满教学楼。每当初夏淡紫色的花穗随风摇曳,总让人想起那个抱着教案匆匆走过的身影——她不是传奇,只是用十四年光阴,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种下了一个永不凋零的春天。(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