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与廉政是基层干部必须答好的“双选题”
发布时间:2025-04-21 16:38: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履职能力与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基层治理效能与民心向背。当前,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任,基层干部既要勤政为民、实干担当,更需清正廉洁、守住底线,答好勤政与廉政“必答题”,筑牢执政根基、赢得群众信任。
勤政是基层干部的履职之本,是服务群众的直接体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面群众急难愁盼。勤政的核心在于“实”与“勤”,要求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政策落实为群众的获得感。据统计,我国基层公共服务事项年均办理量超百亿件,若干部作风拖沓、推诿扯皮,必然导致政策执行“中梗阻”,损害群众利益。勤政更需智慧与方法。中央多次强调“基层减负”,其本质并非降低工作要求,而是倡导“高效勤政”,要求干部将精力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部分地区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整合政务资源,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既减轻基层负担,又提高服务效能。这证明,勤政不仅是态度的体现,更是能力的考验。
廉政是基层干部的底线要求,关乎政治生态与公信力。基层“微权力”看似微小,却直接关联民生福祉。数据显示,近年来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涉及民生资金、惠民补贴、土地流转等领域的占比较其他领域高。这些“微腐败”虽金额不大,但啃食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的是党的执政根基。廉政的本质是对权力的敬畏,廉政建设需从思想源头筑牢防线,党员干部要始终明晰“为谁用权、如何用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模式受价值观念深刻影响。若干部将权力视为谋私工具,必然滋生腐败;若视权力为责任,则能守住底线。因此,廉政教育不仅要强调“不敢腐”的震慑,更需培育“不想腐”的自觉,通过党纪法规学习、家风文化浸润等方式,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与道德自律。
勤廉一体是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需制度与文化双轮驱动。勤政与廉政互为支撑,勤政若脱离廉政,可能演变为“乱作为”,廉政若缺乏勤政,则易沦为“不作为”,唯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干净干事、干事干净”;制度与文化双轮驱动,通过权力清单、阳光政务、审计监督等机制,压缩权力寻租空间,让权力运行透明化,借助红色教育基地强化初心使命教育,弘扬清廉文化,将廉政要求融入日常,形成“以廉为荣”的氛围;激励与问责并重,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对勤廉兼优的干部给予晋升、表彰等正向激励;对“躺平式”“蝇贪式”干部严肃问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勤政与廉政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期,党员干部既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勤勉履职,更需以“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操守廉洁自律。唯有如此,才能让政策执行更高效、群众获得感更充盈、政治生态更清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层根基。(广南县纪委监委:陆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