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科创助航"特派团:高校专家"链"上赋能,产学研融合激活产业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4-23 13:52: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江苏省扬州市的“科创助航”特派团行动计划自2022年7月启动以来,正以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创新模式,为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作为这一计划的生动实践代表,扬州市职业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周延,于 2024年 9月带着丰富的科研经验与技术转化履历,作为第三批特派团成员派驻到邗江区槐泗镇。这位拥有 10余篇重要学术论文、多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的高校科创骨干,正以“科技参谋 +桥梁纽带”的双重角色,在创新链突破、教育链赋能、产业链联动中书写产学研融合的务实篇章。
自特派团启动以来,来自扬州大学、扬州市职业大学等驻扬高校的 57人次专家,已深入 21个省级以上园区及经济特色镇,而周延的实践正是这一群体服务产业的缩影。他所派驻的槐泗镇,聚焦无线传感、智能装备等产业领域,其带领的团队精准捕捉企业技术痛点,构建起“企业需求对接 -高校技术攻坚 -团队工程转化”的协同机制,不仅为小云科技等企业攻克了 MEMS芯片传感器技术升级、无线通讯稳定性等“卡脖子”难题,更通过技术培训、校企合作、人才输送等多元路径,推动高校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实效转化,成为特派团“三链融合”工作模式的典型范例。
创新链突破:共建研发中心攻克技术瓶颈
在行业峰会契机下,周老师团队精准捕捉到小云科技在无线传感领域面临的技术痛点:从压片传感器到MEMS芯片传感器的技术升级换代、无线传感器数据采集与通信稳定性不足、数据精度偏差大、续航能力薄弱等核心问题。通过构建“企业需求对接-高校技术攻坚-团队工程转化”的三维协同机制,联合组建AI+人工智能传感器研发中心,集中突破三大技术壁垒:针对复杂工业场景开发超强抗干扰无线通讯技术,保障无线传感器在高温、高湿、封闭空间内稳定采集与传输;创新无线低功耗MEMS三轴振动感知技术,使节点续航能力突破5年;构建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型,实现环境参数监测误差率小于1%。研发过程中形成“每周技术会诊+月度成果验证”的闭环迭代模式,团队成员与高校专家、小云科技工程师深度协同,最终推出支持数据采集、储存、清洗、转化、传输的网关终端。该成果已应用于37个重点项目,助力企业客户设备运维成本降低30%,异常工况预警效率提升80%,成功打通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教育链赋能:技术培训与产学研合作
分层次定制专题实训。团队走访10余家上下游企业,收集到设备调试精度低等共性难题,结合行业专家评估锁定高精度设备调试、系统稳定性优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三大培训方向。针对岗位差异,定制阶梯式课程体系,初级强化基础调试技能,中级深入系统优化与开发,高级攻坚创新项目。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组成的讲师团队,采用“理论+实操+复盘”模式,6个月内举办4期专题实训,累计200人次参加,共解决5项技术难题。参训人员在设备调试、系统优化、创新攻关上取得显著提升,技术达标率超90%,整体设备故障率降低20%。
充当科技红娘促成校企合作。在担任科技副总期间,周老师发挥技术桥梁作用,整合扬州职大创新资源,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高校科研支撑,促成扬州千米科技有限公司与扬州市职业大学签订了58万元的技术合同。
为企业输送人才。以“产教融合”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高校课程,实现“毕业即上岗”,累计为扬州环材再生科技等企业输送50名实习人才;通过定向宣讲、双选会吸引应届生,制定6-12个月轮岗及导师带教计划,助力快速融入岗位,为中正电力、悠蓝百货等企业输送30余名就业人才;推行“科技副总”计划,引入高校教授团队开展项目制合作,解决企业短期技术难题,助力菲尔豪斯仪表、博一环保等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产业链联动:撮合上下游战略合作
在参加扬州科技商学院企业回访过程中,了解到亚力亚公司在气动液压设备领域拥有专利技术23项、产品良率达99.2%。同时,某国企反馈了供应链升级需求,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设备故障率降低、能耗效率提升等目标。基于双方互补性需求,周老师多次组织亚力亚与某国企开展技术对接,目前双方已就合作细节达成共识,合作内容涵盖技术共享、联合研发、市场拓展层面。通过此次合作,亚力亚优化了市场布局,成功拓展大型央企市场,订单预计增长70%,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某国企则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降低采购成本18%,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链”上发力,靠实干“创”造未来。“科创助航”特派团通过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的紧密衔接,走出了一条产学研融合的务实之路。扬州市职业大学作为关键支撑力量,不仅派出科研团队参与传感器研发中心建设,助力企业攻克抗干扰通讯、低功耗感知等技术难题,还通过定制化培训为企业输送了技术骨干,更促成校企技术合作项目落地。周老师团队用实践证明:当高校的科研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验室的技术就能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实效,企业的转型痛点也能找到突破的路径。(扬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