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刻度上的匠心,丈量流动中国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4-27 11:31: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读《钢轨上的追光者:记海南环岛高铁“毫米级”守护者林声谋》有感

在“速度焦虑”席卷的时代,人们总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在南海之滨的钢轨上,海口综合维修段的铁路工人林声谋用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以毫米为刻度,书写着令人动容的匠心传奇。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职业精神的彰显,更折射出新时代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铸就非凡的深层价值,诠释着中国速度背后不可或缺的温度与力量。

毫米级的精度,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责任的坚守。“轨道误差超限就是安全生产的底线!”林声谋的这句话,道出了铁路工作的核心要义。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本质上是对万千旅客生命安全的庄严承诺。在追求效率与速度的当下,正是这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敬畏之心,为高速运行的列车系上了最可靠的“安全带”。

风雨中的逆行,展现出新时代劳动者的担当与智慧。面对17级台风“摩羯”的肆虐,林声谋带领青年突击队逆风而行,159公里轨道车清障、7个水库联动机制、创新的紧急呼叫训练法……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与技术,背后是守护万家团圆的炽热初心。在2024年汛期,28处防洪隐患的及时处置,印证着“宁防九次空,不放一次松”的务实态度。这种担当,不仅体现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更在于日常工作中对风险的预判与防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责任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作为;真正的坚守,是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危机中彰显力量。

钢轨上的“锈花功夫”,传承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青年工友眼中,林声谋是“会说话的工艺图谱”。他将38个拆装环节分解成动态流程图,要求每颗螺栓的扭矩值反复校准,甚至跪地检查轨底锈蚀。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在工业化、标准化的时代,有人认为手工技艺会被机器取代,但林声谋的实践证明,机器可以提高效率,却无法替代人的温度与灵性。那些浸透汗水的施工日志,藏着环岛高铁“零故障”的密码,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对技艺的执着追求与对品质的极致打磨。

林声谋泛黄的安全帽里,贴着儿子手绘的“全家福”,背面是钢轨探伤周期表。这一细节令人动容——它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也揭示了匠心背后的情感支撑。每一趟列车的平安抵达,不仅是铁路人的勋章,更是无数家庭幸福的基石。当高铁穿越椰林驶向远方,钢轨上镌刻的不仅是毫米级的精度,更是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国情怀的诠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持,这种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的情怀,显得尤为珍贵。

林声谋的故事,是无数普通劳动者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他们或许没有聚光灯下的闪耀,却用毫米级的精度,丈量着流动中国的温度。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匠心,需要这样的坚守。因为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托举起了中国发展的脊梁,守护着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底气与希望。(王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