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35天!湖南汝城七旬白血病患者在“家门口医院”闯过鬼门关
发布时间:2025-04-30 09:42: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跑了大半个湖南,还是家乡的医师护士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4月29日,在汝城县中医医院内三科(肺病、肿瘤科、中医经典科)病房,77岁的患者何某忠大爷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位曾辗转多家医院的老人,历经35天中西医协同救治,从深度昏迷、脓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的危急状态,逐渐恢复到如今生命体征平稳,即将出院。他的亲身经历,有力地印证了基层中西结合的强大救治实力。
多症叠加命悬一线“中西医联合作战”
3月24日深夜,何大爷因“急性髓系白血病”病情急剧恶化,被紧急送往汝城县中医医院。
“入院时,患者已处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状态:骨髓抑制、重度贫血、脓毒血症、高血压3级、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肛周脓肿破溃……血红蛋白仅60g/L,白细胞0.99*109/L,还不足正常值的一半。”主治医师范锦涛回忆道。经中医辨证,老人属于“阴虚火旺、本虚标实”的复杂重症,而实验室各项指标更是拉响了“红色警报”。
作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内三科迅速启动“中西医协同诊疗机制”:中医团队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开具香砂六君子丸加减方,用以调和脾胃、补益气血,并配合清开灵注射液清热醒神;西医团队同步展开抗感染、升白细胞、纠正贫血等治疗措施。
同时邀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驻院帮扶专家郝敬全,联合外二科(肛肠皮肤科)、药学部等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精心制定肛周溃疡护理及综合精准治理方案。
“中医调整整体机能,西医控制危急症候,两者不是‘并排走’,而是‘拧成一股绳’。”内三科主任何春萌形象地比喻道。
72小时生死抢救,乡音沟通架起生命桥梁
治疗的第3天,老人突然出现高热寒颤症状,血压骤降至89/57mmHg,脓毒性休克不期而至!内三科召开紧急病例讨论会,在西医升级抗生素覆盖非典型病原体、迅速启动液体复苏的同时,中医及时参与,采用清营汤加减清热凉血......
“那三天三夜,医护人员轮流守在床旁,凌晨还在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用药。”何大爷的妻子红着眼眶回忆说。
最让家属感动的,是医护人员“接地气”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用汝城方言耐心地向老人解释病情:“伯老人,今天输的红细胞就好比给田里灌水,等禾苗喝饱了就有力气生长了。”责任护士每天 3次为老人清洗肛周溃疡,饮食单上特别标注“红枣山药粥、忌生冷”,甚至连过敏史都用便签纸贴在病历最显眼的位置。现何大爷病情稳定,基本能生活自理,正在进行出院前康复训练。
“家乡的医师护士把我们的情况记得比家人还清楚。”何大爷说。
三特色诊疗模式破题,让疑难病在家门口“看得好”
何大爷的康复,正是汝城县中医医院“中西医融合+多学科协同+本土化服务”诊疗模式的生动写照。
中西医深度融合,中医依体质辨识定制化疗方案,西医凭精准检验控急症,在脏器保护等环节形成闭环,实现“1+1>2”效应。多学科会诊紧密协作,从外二科(肛肠皮肤科)到输血科,各司其职,织密“全链条守护网”,构建高效诊疗体系。本土化服务贴心,医护用乡音交流,优化费用,融入心理、饮食指导,让医疗既有技术精度,更有情感温度,筑牢“情感连心桥”。
据悉,该科年均收治疑难重症患者超过200余例,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达85%以上,已然成为湘粤赣边际群众信赖的“中西医肿瘤救治高地”。
治病更治心,守护有温度
“基层医院不能只着眼于‘治大病’,更要让老百姓看病有尊严、康复有信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重症医学相结合,在县域内创新“肿瘤中西医全程管理”模式,累计为800余名肿瘤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大幅降低了转诊率和治疗成本。
正如患者子女所说:“你们用针药驱走病魔,用微笑温暖心灵,家门口的‘生命港湾’,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定心丸!”这朴实的话语,无疑是对基层医疗工作者最美的褒奖。(何春萌、李青竹、朱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