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拍脑袋”决策
发布时间:2025-04-30 09:42: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现实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基于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在未经深入分析的情况下迅速“拍脑袋”做出决定,将公共治理异化为个人意志的展演场,这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伤害了群众感情。尤其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显得至关重要。
强化纪律意识,架起遵规守矩的“高压线”。“拍脑袋”决策的根源在于将公共治理异化为个人意志的展演,任性草率地进行决策。在现实工作中要通过组织教育培训,强化“红线思维”,明确纪律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决策必须遵循组织原则和制度框架。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形成遵规守矩的决策文化。深化纪律意识,与工作职责相结合,将纪律规矩内化为习惯、外化为行动。
依规束权,扎紧约束权力的“铁笼子”。对政府部门来说,增强法治意识是最基本的底线,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保障依法决策机制的健全,用理性的制度来防止“任性”的决策。每一项决策的出台,都要经过充分调研,通过动员公众参与、开展论证评估、进行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方式,强化决策规范化建设。坚持权责统一,对于因“任性”决策失误的,建立追责机制,严格处置。只有让每个决策者都清晰预见违规成本,才能避免“一任领导一种颜色”的闹剧再次上演。
开门问需,筑牢科学合理决策的“防火墙”。人民需求是决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领导干部主管一方、分管一域,想问题、作决策,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在充分调研、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要充分聆听群众需求、收集群众反馈,充分发挥公众监督、媒体曝光的作用,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平台,畅通群众参与决策评估的渠道,作出真正有益于群众的科学合理的决策。
科学合理决策绝非空中楼阁。只要始终坚持决策的最终目的是要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就能逐渐推动构筑起经得起检验、受得住追问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云南省砚山县医疗保障局:字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