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韵行:广西亲子微文旅的创新探索与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4-30 20:04: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随着亲子经济消费升级,短期近郊、兼具教育意义与文化体验的亲子游活动正成为家长“刚需”。针对这一消费痛点,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学生团队发起广西艺术学院202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桂韵行——广西亲子微文旅践行者”(项目编号:202410607018)。该项目聚焦广西本土文化资源,以亲子文旅为载体,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为家庭提供寓教于乐的深度文化体验,助力地方文旅产业升级。

深入调研,洞察市场痛点

为深入了解亲子游市场,自 2024年 6月起,“桂韵行”团队持续深入南宁多家知名儿童机构,亲身体验多场亲子游活动。调研发现,市场上亲子游产品虽多,但兼顾教育意义与亲子互动体验的高质量产品稀缺,价格虚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亲子游”不见亲子、只有游更是成为家长们体验感不佳的最大消费痛点。项目负责人施雪儿表示:“我们观察到,家长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更希望孩子在旅行中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同时修复都市生活中的亲子陪伴缺失的状况。这正是‘桂韵行’的核心切入点。”

基于此,“桂韵行”明确了创新方向,致力于打造契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亲子游活动。

(图1团队调研照片)

聚焦本土,深挖文化资源

“桂韵行”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广西本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2024年 9月起,团队借助电子资源数据库等途径,查阅大量广西传统文化文献,并深入广西各地,实地考察壮锦、侗族建筑、苗族风情等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化挖掘的同时,团队积极评估了区内各大景点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将广西文化特色资源与文化特色主题库结合,根据亲子群体消费偏好与精神需求,初步构建 20条广西特色文化主题路线,同时支持家庭自由组合线路。从柳州工业博物馆的机械美学,到融水苗族的芦笙文化,再到三江侗族的木构建筑智慧,每条线路均融入“文化讲解 +互动实践”环节,涵盖“非遗手作”“生态挖掘”等多元主题。团队将分散的文化元素整合,以系统、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亲子群体,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

(图2部分广西特色文化主题路线展示)

创新实践,项目初显成效

截至 2025年上半年,“桂韵行”已组织 11场主题活动、9次定制游服务,触达 30余个家庭,并通过微信社群与 21组核心用户建立深度互动。家长反馈显示,项目不仅提升了孩子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超 90%家庭认可文化讲解专业性),更显著增进了亲子沟通——78%的家长表示“在共同探索中发现了孩子的新兴趣”。

在文化传承层面,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的苗族银饰锻造、侗族大歌体验等课程,成功将“书本里的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实践”,让传统文化从文献记载走向生活实践。有组参与家庭在反馈中写道:“孩子在学习扎染时主动说起‘课本里的壮布也是这么做的’,这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瞬间。”

(图3亲子活动现场)

文化传承,彰显社会价值

“桂韵行”不仅关注亲子情感联结,更强调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团队成员王佳傲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文旅活动,让年轻一代从小接触并热爱本土文化,同时帮助景区挖掘特色资源,形成可持续的文旅模式。”目前,团队已与多家景区达成合作意向,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亲子教育产品转化。

广西艺术学院指导教师指出,该项目“以大学生视角破解社会痛点,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既为文旅产业注入创新思维,也为传统文化传承培养了‘年轻代言人’”。随着“桂韵行”主题线路的持续优化与推广,其有望为广西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为全国亲子文旅项目提供“小而美、专而精”的在地化实践样本。(第一作者:施雪儿/第一完成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