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铸魂“绿焦”生辉:云南泸西大为焦化“产改”纪实
发布时间:2025-05-02 21:02: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彩云之南的红河泸西红土高原上,有这样一家企业:它曾历经停产危机的至暗时刻,却在重组转型中浴火重生;它扎根传统焦化产业,却以绿色科技与人文关怀重塑行业标杆。
云南泸西大为焦化有限公司,用十年时光完成了从“灰蒙记忆”到“绿色名片”的蜕变,不仅实现年产值30亿元、带动千人就业的经济突破,更以社会责任担当与创新发展实践,成为新时代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敢为人先”的魄力,这是一个关于坚守、革新与奉献的故事,更是一曲产业报国的时代壮歌。
涅槃重生:十年蛰伏后的破局之路
2008年7月,云南煤化工集团联合多方资本,在云南红河泸西这片红土地上播下大为焦化的种子。次年10月,100万吨/年全焦产能的生产线正式投产,煤焦油、粗苯、精甲醇等多元化工产品相继问世,迅速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2016年受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这家历经7年风雨的企业被迫按下“暂停键”,陷入停产困境。
转机出现在2020年4月,玉昆钢铁集团以16亿元注资重组,为大为焦化注入新生。重组后的企业以“钢焦一体化”为战略核心,对生产设备、工艺技术进行全面升级。1#、2#焦炉常年保持满负荷运转,全焦年产量提升至120万吨,煤焦油、粗苯等化产品产量也实现大幅增长。复产后的三年间,企业连续跻身“云南非公企业100强”,2022—2024年分别位列第50名、43名、57名,并荣获“无欠薪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从停产沉寂到逆势崛起,大为焦化用十年蛰伏与破局,证明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无限可能。
绿色革新:科技赋能下的生态转型
走进大为焦化厂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焦化企业的固有认知。这家曾被贴上“高污染”标签的企业,如今正以“绿色制造”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公司斥巨资引入国内外领先的清洁生产技术:在废气处理方面,采用超低排放燃煤技术,将粉尘、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标准的1/3以内;废水处理系统实现“零排放”,通过多级过滤、生化处理和膜分离技术,将焦化废水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工业用水;余热回收装置更是将生产过程中的热能高效转化为电能,每年减少碳排放超5万吨。此外,智能化监控系统覆盖全厂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环保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并自动调整工艺参数。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减排”,从“资源消耗”到“循环利用”,大为焦化构建起全链条绿色生产体系。如今,厂区绿化覆盖率超30%,生产能耗降低25%,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成为云南省工业绿色转型的示范样板。
人文筑基:党建引领下的共生发展
在大为焦化,“人”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公司坚持“党建+工建”双轮驱动,将党组织的引领力与工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支部成立后,迅速搭建起“党员示范岗”“技术攻坚小组”等平台,在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等关键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会则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打造了职工书屋、文化长廊等学习交流阵地,定期举办技能比武、读书会、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员工精神生活。为激发员工成长动力,公司制定“阶梯式”技能培训计划,设立技术职称津贴,对取得高级技师、工程师等资质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同时,推行“师带徒”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与年轻员工结对,实现技能与匠心的传承。
责任担当:反哺社会的赤子情怀
自重组以来,公司始终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血脉,用实际行动诠释民营企业的使命担当。2022年,云南红河泸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大为焦化紧急调配资源,从外省采购医用N95口罩、防护服、矿泉水等物资,累计捐赠价值106万元,为地方抗疫注入“及时雨”;2023年,公司开展“爱心捐赠助力消防”活动,向一线消防员捐赠救援设备与生活物资,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此外,公司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累计捐款30万元支持“见义勇为”基金,向泸西一中捐赠教育资金20万元助力人才培养……一系列善举让大为焦化赢得了“爱心助残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等荣誉,更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大为焦化的转型之路,是我国民营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奋进的缩影。未来,大为焦化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生态优先为底色,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社会责任为担当,围绕“钢焦一体化”发展模式,向着“技术更先进、环境更友好、发展更可持续”的目标迈进,书写更多属于奋斗者的辉煌篇章。(赵仕会、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