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要做到“破难题”“抛包袱”“强监督”

发布时间:2025-05-06 14:27: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为基层减负一直是基层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发力,通过精简会议文件、优化考核指标、规范督查检查等举措,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但一些地方仍存在“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问题,让减负成效打了折扣。当前,要聚焦基层反应强烈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从思想层面和实践行动上着手,切实打通基层减负增效“任督经络”。

握紧“破题之笔”,答好基层减负“试卷”。首先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构建减负长效机制,让基层听得见“实干的回响”。比如,建立“基层减负观察员”制度,从退休干部、人大代表中选聘监督员,对不合理下达指标、一刀切任务分配、过度追求数量、数据造假等“变相加码”现象直接向相关督查部门“吹哨”;推行“首接负责制”,领导带头直接对发现问题“亮灯”“举牌”,以“严”的态度杜绝部门间“踢皮球”现象;试点“任务准入制”,凡新增事项必须经过严格把关审核,尽力减少答错题和“走弯路”的概率。

抛弃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传递“正能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在思想上减负,不能把上级精神理解偏,导致在贯彻执行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越发加重基层包袱,拉长减负战线,让应有的“轻装上阵”变成“负重前行”。其次,在行动上增效,要学会自我革命,加强创新思维。如,建立“基层负担指数”监测体系,像发布PM2.5数据一样实时预警;推行运用“基层问题直通车”平台,对多头考核、过度留痕以及公务视频和PPT“泛化使用”等“屏幕上的形式主义”进行“一键举报”,切实提升问题办结率。

强化监督手段,严防“破窗效应”发生。当前,“机关病”和“衙门作风”在一些单位部门依然存在,一些领导扭曲的政绩观依然体现,对上级要求当“两面人”,在行动上“阳奉阴违”,在政策的执行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导致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花样翻新,治理减负则倒退翻车。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擦亮监督执纪问责“火眼金睛”,严查严处在整治基层减负中冒出来的“搅局者”和“操盘手”,加固监督“铁锁”,擦亮刚性“玻璃”,持续通过专项检查、专项整治、专项巡察和通报曝光等形式来严防“破窗效应”的发生,达到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以案促改的目的和效果,以实际行动考好基层减负的终极试卷。(文山州纪委监委:李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