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与跨学科融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维路径创新

发布时间:2025-05-07 08:54: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数智时代已全面来临,这一时代浪潮正重塑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翻译行业也不例外。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翻译的方式、内容和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对翻译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翻译专业人才,成为当前翻译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多元知识融合为基,构建复合知识体系

数智时代的翻译工作已从单一的语言转换转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为适应这一变革,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应当进行系统性重构,构建“语言基础+专业技术+跨学科”的三维培养框架。

跨学科融合是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关键路径。翻译专业课程内容应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紧跟数智技术发展趋势,融入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知识。建议开设相关课程,重点解析智能翻译系统的技术原理与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的专业技能,适应数智时代人机共译的行业新范式。鉴于翻译在国际经贸、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需针对性开设跨学科课程。例如:开设“翻译 +法律”课程,系统训练合同条款精准解读,着重培养合同术语标准化应用、格式条款合规校验等核心能力;开设“翻译 +医学”课程,深度培养医疗报告数据精准转译、医学专业术语多语种匹配等专业技能,确保医学文本的准确性。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处理金融、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文本的实战能力。

以数字技术运用能力为先,提升数字素养

数智时代翻译人才培养需强化数字素养教育。在核心课程建设层面,着重构建系统化数字技术课程群。一方面,系统讲授 CAT工具操作、翻译记忆库管理、术语库构建等核心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翻译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聚焦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能力培养,通过剖析神经机器翻译算法原理、质量评估标准及优化策略,使学生具备人机协同翻译的专业能力。此外,信息素养培养需贯穿教学全过程,需着重培养学生快速筛选、分析和整合数字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强化数字版权与数据安全专项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规解读与模拟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数字版权保护意识,掌握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等安全防护技术,确保翻译实践中的合规性与安全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译技术的创新实践,探索数字技术在翻译领域的新应用和新方法,推动翻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以实践应用能力为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数智时代翻译人才培养需构建“虚实结合、产学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虚拟仿真教学层面,依托 VR/AR等前沿技术搭建高度还原的沉浸式实践场景,通过模拟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实时交互、跨境电商多语种内容本地化等典型业务场景,帮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强化临场应变能力与多任务处理能力。同时,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以真实翻译项目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从任务分析、术语管理到质量把控的全流程实践,系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行业规范应用水平。产学合作维度,通过与语言服务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构建“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业务需求融入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精准对接。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翻译竞赛、企业本地化项目等实战活动,形成“以赛促学、以练促能、学练结合”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翻译人才的职业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以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核,强化文化理解与传播能力

数智时代翻译人才培养需强化跨文化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比重,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和翻译的影响,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技巧。并配套开发文化适应实践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谈判、文化体验活动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并以目标语言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传播本国文化,积极开设文化传播输出课程。在翻译实践中注重文化输出,将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推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利用数智技术的优势,如社交媒体平台、在线翻译社区等,拓宽跨文化交流的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数智时代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翻译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以多元知识融合、实践应用能力、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以满足数智时代翻译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李丹倩,邱超玉,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智慧化进程中外语教师身份重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CYY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