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聚宝盆”:河北省杂粮团队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5-07 08:54: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4月28日,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迎来了一场农业科技领域的“头脑风暴”——“河北省杂粮杂豆创新团队工作推进暨盐碱地综合利用观摩会”。这场由河北省杂粮杂豆创新团队、沧州市盐碱地专班主办的会议,不仅汇聚了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盐碱地专班、科研院所的精英,更吸引了众多农业一线实践者的目光。大家围绕盐碱地治理与杂粮产业创新,展开了一场思想与技术的深度碰撞。

盐碱地治理:杂粮作物展现“硬核”实力

面对我国15亿亩盐碱地的治理难题,杂粮作物以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成为了盐碱地改良的“排头兵”。在华北平原这片盐碱地分布广泛的区域,杂粮作物的表现尤为亮眼。

节水耐盐,生态效益显著: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不仅能在盐碱地上顽强生长,更能通过其独特的生理机制,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科技赋能,改土增产双赢:河北省农科院的监测数据显示,杂粮轮作三年,盐碱地有机质含量可提升18%,耕地质量等级提高0.5级。在黄骅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区齐家务镇西北村观摩现场,专家现场就采用新型生物酶肥的旱碱麦进行了检测,与农户种植旱碱麦相比,旱碱麦株高提高12.5%,茎粗提升13.6%,有效分蘖数增加0.8个/株,叶绿素含量提升17.2%,叶面积增加16.7%,这意味着,曾经的不毛之地,正逐步变成丰收的良田。

技术突破:“双早模式”开启盐碱地高产新篇章

在黄骅市的盐碱地改良示范田,一项名为“双早技术”的创新模式,让与会者眼前一亮。该技术通过优化作物品种与播期,配套新型生物酶制剂肥,实现了盐碱地土壤质量与产量的同步提升。

轮作制度优化:选用抗逆丰产作物品种,实现播期与熟期的有效衔接,确保周年光热资源高效利用与产量最大化。

肥料创新,改土促生:新型生物肥——采用“酶菌协同”技术开发复合型酶制剂肥的应用,不仅改良了土壤结构,更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如期进入灌浆期,为盐碱地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赋能:多维度探索盐碱地改良“新路径”

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胡春胜研究员,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盐碱地治理的“科技盛宴”。胡春胜研究员不仅深入剖析了盐碱地的形成原理与改良核心技术,更展望了以种适地、以菌保生、拒盐聚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方向。

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施策:通过深耕、平整土地等物理调控手段,施用改良剂等化学调控方法,以及利用耐盐碱作物与微生物修复等生物适生技术,多维度、全方位推进盐碱地治理。

产业创新:锚定痛点,部署年度“攻坚战”

面对杂粮产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河北省杂粮杂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顺国研究员,在会上部署了年度攻坚计划。

加速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加强岗站联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制定五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提出“每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的发展目标,细化年度工作任务,确保杂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历史成果:边际土地与盐碱地利用“硕果累累”

回顾过去,河北省杂粮杂豆创新团队在边际土地与盐碱地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区土地开发,变废为宝:在河北省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等边际土地上种植高粱,涞源县金家井村千米海拔杂粮基地引种了优质抗蚜糯高粱品种“冀酿2号”,采用了新型生物酶肥和叶面肥,示范田平均亩产达461.41公斤,较对照田增产67.7公斤和17.19%,亩增收140元。

盐碱地改良,实现周年高产:通过引进耐盐品种、优化种植技术、研发针对盐碱地的新型生物肥等手段,黄骅市孙正庄村示范田实现了旱碱麦与高粱的周年高产,中度盐碱田周年增收粮食261.8公斤,节本增收388.1元,这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明确了河北省杂粮杂豆创新团队的工作方向,更为华北平原盐碱地改良与杂粮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科研攻关的持续深入与产业创新的不断推进,盐碱地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崔纪菡、李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