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乡刘石基:大山深处守桥人

发布时间:2025-05-07 13:40: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新化县天门乡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桥,至今完好无损。究其原因,一是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及村委会对古桥的重视,二是得益于一户刘姓人家,六代守护风雨桥无怨无悔,此地便是九龙潭村的鹅塘贺家岭横板桥。

横板桥的前身叫余庆桥,至于建有多久,无法考证,只知道第二次修缮的时间是清•咸丰年间。据村里人说,当时为了写好“余庆桥”三个大字,当地一秀才拜师耗掉了三担谷子勤学苦练,才写好这三个字。尽管余庆桥后来改为了横板桥,但秀才“力求完美”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的守桥人叫刘石基,他是刘家第六代在此坚守的人。刘石基告诉笔者,他奶奶曾亲眼见过穿草鞋的红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后30年里,横板桥这块地方,有学校、医院、供销社,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据说是新化和淑浦两地山民的货物兑换之地。这里不仅有百年风雨桥,而且有一条通往云贵川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今犹在,只是不见当年马帮人。

九十年代末,这里的村民都陆续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刘石基一家也本可搬迁,但刘石基的父亲刘道贵硬是不愿离开,他说刘家四代守桥至今,绝不会到我辈就丢了守桥之责。最后,刘石基拗不过老父亲的倔劲,只能留下来,继续守护古桥。

从那时起,刘石基和年迈的父亲一道,时不时检查一下桥上、桥下木板及枕木是否牢固,桥两边护坎是否有松动,桥上瓦片是否破碎,当些都成了刘石基这新一代人的常识与责任。于是,现年54岁的刘石基,见证了古桥沧桑的历史和此地繁荣的景象,也感受到了凋零荒凉的无奈。

守护古桥,需要的要有一种大爱与奉献精神。为了方便来往的山民,刘家在古桥旁边搭了一个茶亭,供解渴之用。虽然现在的茶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年茶亭里的山茶不但生津解渴,而且能够增进脚力,尽管这是一种粗得不能再粗的山茶,没有精致细巧的外形,却飘逸着乡土缠绵的芬芳,发散着人世间隽永的温情。

2012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刘石基开起了天门乡境内第一家农家乐,农家乐取名为“古道驿站”。“古道驿站”一开张,就格外吸引眼球,其因是这里有山有水有故事,四季风景各不同。刘石基说来过“古道择站”的游客,大多数是一些文人骚客,他们不但感慨这里有“世外桃源”般的舒爽,而且能吃上正宗的农家饭菜。特别一到夏天,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时不时客房已满。

图为笔者和第六代守桥人刘石基(左)合影

古道驿站,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意境,有山风吹拂脸面的舒适惬意,也有红色文化的历史熏陶,更有主人热情好客的朴实情怀。炊烟袅袅,可让城里人体验到儿时的味道,鸡犬相闻,是城里人无法看到的场景。

立足于古桥桥面,恬静的乡村让人回味,不禁让人思索,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桥为什么依旧挺拔伫立,或许坚强的不一定是“身板”,而应该是一种不忘初心的精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刘家,用执着守护着古桥,用大爱诠释着初心。(彭剑峰)